专题一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类问题详解.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一: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类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命题背景与考情分析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理念,要求:“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因此,生态与环境类问题必然会成为命题的关注点。
2.从近几年全国二卷来看,除了选做题必然在《环境保护》出现该类问题外,必做题部分也会考查该类问题。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梳理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自然界获取必须的物质与能量
②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进入环境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梳理
2.环境问题的分类和产生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梳理
2.环境问题的分类和产生的基本原理
生态破坏:自然资源及其替代产品有再生速度,当人类的索取超过这个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①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等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的枯竭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梳理
2.环境问题的分类和产生的基本原理
环境污染: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有容纳与消除能力,也就是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大量废弃物停留在环境中产生各种危害,就导致环境被污染。②
常规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特有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
特殊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梳理
3.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城市与乡村由于产业活动与人口密度差异:
城市:环境污染
乡村:生态破坏
不同国家由于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为主
考点1: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案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成因分析:
环境特征:干旱
降水稀少,土壤干燥
植被稀疏,土壤贫瘠
温差巨大、风沙肆虐
考点1: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案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成因分析:
从自然条件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环境脆弱,有产生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荒漠化是一种生态恶化现象,所以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是导致荒漠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人为原因:三个过度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启示:从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产生的成因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是导致生态破坏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也不能忽略环境本身的脆弱性。所以分析生态破坏现象的成因必须从自然环境脆弱性与人类不合理活动两方面着手。
考点1: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案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危害分析:
荒漠化会使当地环境变的更加恶劣:风沙肆虐、土壤贫瘠等
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粮食减产、沙进人退、水资源短缺、生存空间萎缩等
启示:荒漠化是环境对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做出的一种相应。由此产生的危害既包括对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特性的改变,也包括对人类不合理活动作出的惩罚。也就是要从对自然环境与对人类社会两方面入手分析生态恶化产生的危害。
考点1: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案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措施与方法: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预防即将发生(有潜在危险)
遏制正在发生
恢复已经发生(已经产生荒漠化)
工程、生物与政策措施相结合
启示:防治也就预防与治理,二者要相互结合。制定的相关措施既要体现出源头上的预防,又要重视过程的治理。但是防治措施与方法必须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
治理荒漠化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
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
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考点1.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生态破坏现象的成因与典型案例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森林的环境
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生态破坏现象的成因与典型案例
考点1.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滥垦、滥伐超过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低地、湖滨、海滨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