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72,2007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
——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
皮喜荣1郝少波2
I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74
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4
摘要本文是基于对鄂西北民居建筑特色风貌研究,从主体内在感知出发,特别强调主体行为与主体价值在民居建筑文
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建筑、人、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提出了
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主体的认知历史文化价值角度来考虑和充分认识到当地居民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的观点。
关键词鄂西北传统民居文化载体主体感知主体价值
一引言 具象形式,建筑的发展变化昭示着主体价值和主体感知的
在这个建筑样式滥觞而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由于人们思 演变。建筑及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相
想意识的短浅,传统民居在许多居民心目中已成为“贫穷和 互制约,相互影响,最终完成了同构。
落后”的代名词,弃之建房之风越来越盛。特别是在近些年 所以民居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的城市发展中,大批传统民居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 它体现着人们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也就足在这些建筑空
座座相似的高楼大厦。一个个村落的风貌也在逐渐变化:交 间中上演了~出出动人的生活情景剧。所有具有地方特色的
通方式改变了,让古老的青石窄巷或被遗弃甚至破坏了原有 传统民居,都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
肌理;新建的农宅中,传统形式很难再见到;旅游观光的开 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城四合院,最能解释古代
发不当,使村庄变得过度商业化,往日的村落文化逐渐丧失。 社会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礼教;苏州幽静雅致
面对这些问题和现状,我们要如何积极主动去研究保护 的园林,飘散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意韵;徽州的高院和马头墙,
即将消逝的中国建筑的瑰宝?这些传统民居真的要退出历 体现着当地商贾、仕人内聚的生活意识;依山傍水、随势赋
史的舞台吗?而民居中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就要决然割裂、 形的吊脚楼,“下养畜、中居人、上贮粮”,为土家山民提
嘎然而止了吗?笔者试图通过鄂西北民居建筑特色风貌的 供了实用的生活空间……
研究,来探讨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延续,尤其是民 三鄂西北民居建筑文化中的主体感知与主体价值
居建筑文化中的主体感知与主体价值的保护和延续。 居民才是建筑的主体,他们创造了建筑,赋予了建筑意
二解读民居建筑文化中的主体感知与主体价值 义和精神。民居作为乡民们生活的舞台,是最朴实、率真和
“主体”一词,其涵括量甚广,具有多层含义,不同层 富有人情意味的场所。在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装饰、结
次具有不同的内涵规定,如对“主体”可划分为认知主体, 构和材料等各方面,无不体现着当时的居民和工匠们的主体
审美主体,道德主体,实践主体,等等。所谓“主体价值”, 感知如历史感、伦理道德感,归属感等等的心理世界。而这
是指不同层面意义上的主体在价值形态上的一般表征。可以 些居民、工匠们的感知、认知、体验都会影响到建筑的形成,
理解为人的政治态度、宗教情感、人生理想、艺术审美、价 同时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也凝结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值评判乃至思想、生活、行为诸方式等等。主体感知是建筑 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建筑文化中的主体价值。
环境心理学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活动、行为体验和经历,审美 因此我们不难从建筑中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
主体的情感和艺术趣味等等。 化、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乡俗乡规等。
对于建筑而言,建筑是人类所创造,它从诞生伊始就被 鄂西北主要是指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襄樊等所辖的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