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译者主体性表现及其制约因素.doc

发布:2017-08-28约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译者主体性表现及其制约因素摘要: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忽略、被遗忘的文化边缘地位,常被人冠以“仆人”、“画家”、“媒婆”、“翻译机器”等不雅的称呼,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以致译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原文作者及原作的后面,完全成了隐身人。但随着功能主义、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等新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和译论研究,译者的地位,其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译者、译论研究者及评论家的重视。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具体的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层面。以文学翻译为例,翻译过程中译者至少需要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文学再创造者)。 首先作为读者的译者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激活想象力和审美力,将作品“召唤结构”中的“未定点”、“空白点”具体化,调整自己的“先结构”,与作品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 其次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语言作为艺术表达的无限开放的潜在性,不同的译者对原著的阐释会有无限的视域,任何译者对文本的阐释都不会是终结的圭臬,而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段理解过程,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逗留”(张德让,201:23)。所有的译作皆生成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皆以译者各自的阐释视角,以各自时代的读者为阅读对象,采取适合各自时代语言规范和普遍接受的形式而译出的阶段性版本。 最后作为作者的译者,在阅读和阐释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本身所处的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个人阅历、修养、性格的影响。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进入到语言转换阶段时,译者主要集中于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信息、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特征,同时还需要调动作为读者和阐释者所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使之有机地融入到语言转换中。如果说对作品的解读与阐释是一般性的文学活动,那么在语言转换中,译者的文学创造性则最为突出。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内容的基本信息,而且还要传达原作的审美意蕴。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审美信息和文化意蕴就越是丰富,翻译的难度也就越大,所以就更需要译者发挥创造性。经过以上分析,对译者主体性可以界定如下: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语言转换等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翻译的文本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二、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1.从翻译的目的看译者主体性 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首先须竭尽全力使译文读者接受译作。正如顾客是商家的上帝,译文读者就是译者的上帝。本文所指译文读者,是译者的“意向读者”,具有社会性的抽象概念。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不同,在于原文读者不是原作者的意向读者,而译文读者则可能是再作者(译者)的意向读者。拥有意向读者的译者在选定翻译对象之后,就要根据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及接受水平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法。说到读者的语言习惯,必须谈谈源语和目的语的比较问题。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重形合,多复合句,因名词和名词化使用频率高而具有静态特征,多无灵主语,科技语言多被动句;而汉语重意合,多简单句,因动词使用频率高而具有动态特征,多有灵主语,科技语言多主动句。 译者在进行英译汉时,必须根据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来斟酌字句。比如在文化传统方面对中国读者的关照,人们常用对“性”的翻译策略的变化为例。处于开放的多元化时期的当代译者与保守封闭的封建时期的译者相比,对该问题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截然不同的。至于接受水平上对读者的关照,将深奥的国外名著译为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儿童读物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同样是“rich lady”,在解放前后,一般要译作“阔太太”,而现在就可能要译作“富婆”、“富姐”了。 2.从文化信息的传递看译者主体性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