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华县图书馆为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县级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华县图书馆为例
摘要:通过对华县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即有与其他县级共享工程类似的缺点,即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素质较低,信息资源利用不高。但也有其地方特色,例如地方皮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的信息推广。最后提出,针对现有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应该注重信息推广,即利用动态的活动将静态的信息资源营销出去。
关键词:华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皮影艺术;信息营销;
1.华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开始启动。通过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分中心、乡镇基层中心、村基层服务点逐层向下传输共享资源,华县图书馆于 2008年得到各方面的批准和设备资金的支持,并于该年开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华县图书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藏书5万余册,年订报刊400余种,图书、报刊内容丰富,分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门类,函概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种类齐全。馆设办公室、采编室、图书室、现刊室、过刊室、阅览室、资料室、财务室、地方文献室、信息服务部等九室一部,为县级文明单位,国家“三级图书馆”。虽然建设中存在经费、设备、场地等多种制约因素,但关键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是县支中心专业人员少。二是农村基层网点的专业工作人员少。三是农村基层网点的管理员文化水平普通偏低,对电脑的认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山区的农民,对电脑就更为陌生了。这些管理人员亟待进行普遍培训。
农村基层服务网点的电脑设备大多数是通过党员远程教育机构分期分批配送的,由于现大部分网点还未联网,无资源,不能经常使用,服务网点失去服务意义,电脑零部件得不到及时维修。
信息资源地处偏远的山区农村,信息资源输送困难,互联网络无法开通,难以获取和享受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少数基层网点的电脑设备闲置,形同虚设。由于面广、点多、线长、经费困难、由县文化共享工程办公室建议与对策
建立一支热心负责的农村文化共享工程业务管理技术队伍。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双文明目标管理,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文化共享工程各项工作做实到位。县乡两级都要成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要党政一把手挂帅,组织和宣传委员主抓,文化辅导员具体落实。
保障经费目前我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仍滞后于其它事业的发展,“政府投入,服务大众”还只是一个理念,未能落实在实际工程中。因此,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文化共享工程专项经费预算,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上级文件规定,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以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在人员、设备、经费上给予保障。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双向管理,即人事、财政由当地人民政府直接管理,业务上由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业务经费、人才等均在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下完成。事业经费的投入量决定图书事业的发展命运。
建立特色电子资源库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重点是面向农村,建设能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的信息资源,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信息资源。同时,开展联名目录建设,进行电子书刊的联合采购。必须加强对县支中心业务人员和村基层服务网点管理人员的培训。为规范培训工作,培训单位应编制好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电脑上机操作步骤、资源介绍等适合基层服务人员使用的培训教材。还要把资源建设标准规范,系统应用等列入培训内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基层文化共享工程专业队伍。
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出现,对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发起了强烈的冲击。为此,必须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加强与文化馆、文物局等单位和部门的业务联系,保持与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机构、发展改革、财政、电信等单位密切配合,实行分工合作共建共享,这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服务模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7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