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工艺学(考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塑料成型工艺学
第二章 成型物料的理论基础
1、液体的流动和变形受到的应力有剪切、拉伸和压缩三种应力。三种应力中,剪切应力对塑料的成型最为重要。
2、假塑性流体的粘度随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加而下降的原因与流体分子的结构有关。
对聚合物溶液来说,当它承受应力时,原来由溶剂化作用而被封闭在粒子或大分子盘绕空穴内的小分子就会被挤出,这样,粒子或盘绕大分子的有效直径即随应力的增加而相应地缩小,从而使流体粘度下降。因为粘度大小与粒子或大分子的平均大小成正比,但不一定是线性关系。
对聚合物熔体来说,造成粘度下降的原因在于其中大分子彼此之间的缠结。当缠结的大分子承受应力时,其缠结点就会被解开,同时还沿着流动的方向规则排列,因此就降低了粘度。缠结点被解开和大分子规则排列的程度是随应力的增加而加大的。
3、膨胀性流体的表观粘度会随剪切应力的增加而上升。
4、表观粘度:非牛顿流体流动时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比值称为表观粘度。
5、挤出胀大:聚合物熔体在挤出模口后膨胀使其横截面大于模口横截面的现象,由弹性效应引起。
6、鲨鱼皮症:是发生在挤出物表面上的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可自挤出物表面发生闷光起,变至表面呈现与流动方向垂直的许多具有规则和相当间距的细微棱脊为止。
7、熔体破碎:熔体破碎是挤出物表面出现凹凸不平或外形发生畸变或断裂的总称。
8、塑料加热与冷却不能有太大的温差
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较差。加热时,热源与被加热物的温差大,物料表面已达到规定温度甚至已经分解,而内部温度还很低,造成塑化不均匀。冷却时温差大,物料表面已经冷却,而内部冷却较慢,收缩较大,形成较大的内应力。
9、剪切流动和拉伸流动的区别
剪切流动是流体中一个平面在另一个平面的滑动,拉伸流动是一个平面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拉长。此外拉伸粘度还随所拉应力是单向、双向而异,剪切粘度则无。
10、交联过程的三个阶段:
甲阶,这一阶段的树脂是既可以溶解又可以熔化的物质。
乙阶,此时树脂在溶解与熔化的量上受到了限制。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不溶解不熔化的,但依然是可塑的。
丙阶,这一阶段的树脂是不熔不溶的物质,不过严格地说,丙阶树脂中仍有少量可以溶解的物质。
11、过熟:一般称硬化程度大于 100 %的为 “ 过熟”。反之为欠熟。
第三章 成型物料的配制
1、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非极性增塑剂起溶剂化作用,增塑剂使聚合物分子间距离增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
极性增塑剂起屏蔽作用,增塑剂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与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团相互吸引,从而取代了聚合物分子间的极性基团的相互吸引,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
2、增塑剂的损失途径:挥发,游移,萃出,渗出
游移:增塑剂从已增塑的聚合物向着与它接触的另一种聚合物中迁移的现象。
萃出:制品中的增塑剂因与溶剂接触而被洗去的现象。主要取决于增塑剂对所接触溶剂的溶解度。
渗出:聚合物中所加增塑剂的量超过一定值后,会象”发汗”一样从制品中游离出来的现象,但需要一段时间。
3、混合作用机理
混合作用一般是靠扩散,对流,剪切三种作用来完成的。
(1)扩散作用依靠各组分之间的浓度推动,构成各组分的微粒由浓度大的区域中迁移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达到组成的均一。
(2)对流作用是使两种或多种物料在相互占有的空间内发生流动,以期达到组分的均一。对流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
(3)剪切是利用剪切力促使物料组分均一的混合过程。剪切速率越大,对混合作用越有利。
4、粉料的制备过程:原料(聚合物及助剂)的准备和原料的混合两个方面
1) 原料的准备:原料的预处理,称量和输送
2 )原料的混合:
对润性物料(固液物料)的初混合一般采用较低速的设备(例如捏合机)。
捏合机一般有加热和夹套的鞍型底部混合室和一对Z型搅拌器。混合时间较长,约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
5、粉料混合设备:干混、捏合
6、塑炼目的:借助加热和剪切力使聚合物熔化,剪切,混合等作用而驱出其中的挥发物并进一步分散其中的不均匀组分,这样,使用塑炼的物料就更有利于制得性能一致的制品。
第四章 压缩模塑
1、成型设备-----压机
压机的作用:
1)通过模具对塑料传热和施加压力;
2)提供成型的必要条件(温度和压力);
3)开启模具和顶出制品。
模压成型的工艺流程图:
第五章 挤出成型
1、螺杆的结构
螺杆直径D:根据所制制品的形状大小及需要的生产功率来决定。代表挤出机的规格。
螺杆的长径比L/D:螺杆的有效长度与直径之比。影响挤出机的产量和挤出机的质量。
2、螺杆各段的功能
(1)加料段:靠近料斗一端,在该段对物料主要起传热软化、输送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