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78章).ppt

发布:2019-10-11约4.25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七、八章解读 37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7.1 静脉炎 7.2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 7.3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7.4 导管堵塞 7.5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7.6 输液反应 7.7 输血反应 37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7.1.1 7.1.2 7.1.3 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 师,给予对症处理 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条 7.1 款 静脉炎 静脉炎危险因素 1.静脉穿刺、导管留置或导管移动造成机械性刺激 或损伤 2.刺激性药物、高渗药物会引起血管壁的化学刺激 3.消毒剂未待干引起皮肤局部的化学刺激 4.没有执行无菌原则和手卫生易造成静脉导管感染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对静脉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记 录、管理及跟踪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 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静脉炎分级 37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1、 PVC立即拔除 2、暂时保留PICC,尽早对症处理,如热敷、喜疗妥 3、患肢抬高、避免受压,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加强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做好患者宣教指导 37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7.2.1 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 给予对症处理 7.2.2 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 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并记录 解读 根据药物外渗的标准来准确分级,给予正确处理 条 7.2 款 药物渗出或药物外渗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2. 3. 症状:疼痛、发红、肿胀、无回血、患处感觉不适 后果:皮肤脱落、发疱、组织坏死、肌腱关节损坏 解读 1. 药物外渗危险因素: 选择静脉细小、脆弱 以往多次静脉穿刺、刺激性药物输注 导管固定不正确、头皮刚针输液 病人精神改变或感觉缺失 级别 0 1 2 3 4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解读-药物渗出或药物外渗临床判断 临床表现 没有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 疼痛。 皮肤发白,水中范围最大直径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中范围最小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 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皮肤发白,水中范围最小直径15cm,皮肤紧绷,半透明状、有 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呈凹陷型水肿;循环障碍,轻 到中等程度疼痛 药物外渗临床表现属于4级 预防措施 1. 根据药物的PH值和渗透压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 2. 牢固妥善固定导管,必要时宜使用弹力网状绷带 3.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液 4. 穿刺部位上方衣物不宜过紧,避免静脉内压力过高 5. 注射药物前确定导管在静脉内 6. 输液速度适当 7. 告知患者不要过度活动输液侧肢体, 处理措施 1. 用空针尽量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 2. 拔除静脉导管,不宜过度压迫穿刺部位; 3. 抬高患肢,减轻水肿; 4. 保持水疱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直径大于2cm水疱, 水疱的边缘穿刺抽吸,使皮肤贴附,保留表皮; 5. 不要在外渗的肢体远端再留置导管; 6. 等张、非酸性或碱性溶液,给予热敷、硫酸镁湿敷、中药 外敷、局部封闭等。 7. 特殊药物根据药品说明书,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冰敷或采 用合适的拮抗药等。 37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条款 7.3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7.3.1 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 不应热敷、按摩、压迫,立即通知医师对症处理并记录 7.3.2 应观察置管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 皮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37 第七章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解读 1.静脉血栓形成的判断:血管超声可确诊 肢体、肩部、颈部或胸部的疼痛、水肿、外周静脉充盈 2.患肢制动避免血栓脱落 3.操作时降低血管内膜损伤,降低血栓发生 4.请血管外科会诊,注射抗凝药物 37 条款 7.4 导管堵塞 7.4.1 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 推注生理盐水 7.4.2 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