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案第二章_信用、利息与利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学教案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重点:信用的主要形式、典型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基本要求、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可贷资金模型 难点:信用的主要形式、金融衍生工具、可贷资金模型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 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 授信 债权人 债务人 受信 守信 信用是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财产使用权的暂时让渡,是以借贷为基础的并受法律保护的产权契约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 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包括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在其循环周转过程中产业资金和社会总资金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而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对货币资金大量临时性的要求,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方面是部分单位和个人有闲置的货币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部分单位和个人因临时性需要而急于借入一笔资金。这就产生了对闲置资金进行调剂使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可行性,必须遵守有偿互利原则,资金提供者以在约定时期收回资金并索取代价为前提,而资金需求者以付出代价为条件暂时获得使用权,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为信用。信用关系的产生使全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高,也成为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有效手段。 三、信用的特征 信用的标的物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G-G-W…P…W’-G’- G’ 四、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一)信用制度 要使信用关系正常发展,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与准则,明确信用主体各方的权利义务,也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稳定、有序的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狭义信用制度是指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广义信用制度则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信用制度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趋势是由非正式向正式制度发展。 (二)信用的主要形式 按照信用主体的不同,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五种主要形式。 其中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两种形式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它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行为:买卖和借贷。典型的形式是赊销,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 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因而构成了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它以商业票据为纽带,该票据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债务文书。 特点: 以商品买卖为基础; 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严格的方向性 商业信用严格受商品流向的限制。只能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工业企业向商业企业,发货方向购货方提供。 产业规模的限制 商业信用的规模是建立在产业资本规模基础上,受产业资本规模限制。 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商业信用会在工商企业之间形成长长的债务链条,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债务链条的中断,引发债务危机,冲击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贷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与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特点: 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 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对象的局限; 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 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中不存在,其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者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是指国家负债,是伴随着财政赤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其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 根据债券期限的长短:国库券:1年以下 国债:1至10年 公债:10年以上 由于国家债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稳定的收益,成为各个阶层和经济实体普遍喜爱的投资工具,由此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给和实施货币政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