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系统工程设计和建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五、监控中心设计 6)监控中心室内地面应防静电、光滑、平整、不起尘。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9m,高度不应小于2.1m 7)室内的电缆、控制线的敷设宜设置地槽;也可敷设在电缆架槽、电缆走廊、墙上墙板内,或采用活动地板内。 8)根据机架、机柜、控制台等设备的相应位置,应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槽的高度和宽度应满足敷设电缆的容量和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十五、监控中心设计 9)室内设备的排列,应便于维护与操作,并应满足安全设计规范和消防安全的规定。 10)控制台的装机容量应根据工程需要留有扩展余地。控制台的操作部分应方便、灵活、可靠。 11)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在主要走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走道不应小于0.8m。 十五、监控中心设计 12)机架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8m。 13)监控中心的供电、接地与雷电防护设计应符合供电设计和防雷与接地设计的相关规定。 十五、监控中心设计 14)监控中心的布线。进出线端口的设置、安装等,应符合传输方式、传输线缆、传输设备的选择与布线设计的相关规定。 15)监控室设计应有三视图、图上应有强、弱电线缆走向,接地点等。 十五、监控中心设计 16)监控室位置应尽量避免有强干扰源的地方。 注:(1)屏幕墙背景光应≤100Lx。 (2)控制台与屏幕墙距离应为监视器对角线的4~6倍。 * 七、安全性设计 注: 1、仪器、设备散热要考虑(堆放、密封等) 2、系统很少有防拆功能。 3、要考虑“频闪”。 4、要考虑自身防范和仪器设备安全。 */58 八、电磁兼容设计 现在安防产品均要实行“三C”认证,因此系统选用的产品一般不会对系统产生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所以干扰来源一般是传输线路引入的。 传输线路的抗干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力系统与信号传输系统的线路应分开敷设。 2、信号电缆的屏蔽性能、敷设方式、接头工艺、接地要求等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58 八、电磁兼容设计 防电磁骚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所用设备外壳开口应尽可能小,开口数量应尽可能少。 2、系统中的无线发射设备的电磁辐射频率、功率,非无线发射设备对外的杂散电磁辐射功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要求。 */58 八、电磁兼容设计 注 1、利用双绞线传输线对两端布线长度应尽量短≤13mm。 2、电梯应用专用视频电缆,且外壳应就近接地。 3、线缆应一线到位。 4、信号应尽量避免多次转接。 5、有干扰源的位置应作屏蔽处理。 */58 九、可靠性设计 仪器、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大于20000小时 储备冗余设计(热冷备份):系统的关键部件或关键设备必须设置热(冷 )备份 主动冗余设计:系统尽可能采取并联式结构或串-并联混合式结构,使局部不影响整体。 维修性设计和维修保障(标准化、规格化、通用化、模快化、查件化、备份等) */58 十、环境适应性设计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符合其使用环境(如室内外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的要求。所使用设备、部件、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报警系统环境试验》GB/T15211中相应等级的要求。 在沿海海滨地区盐雾环境下工作的设备、部件、材料,应具有耐盐雾腐蚀的性能。 */58 十、环境适应性设计 在有腐蚀性气体和易燃易爆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采取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保护措施。 在有声、光、热、振动等干扰源环境中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或隔离措施。 注:(1)主要检查产品检验报告。(环境试验) (2)用于室外的产品选型要慎重,考虑周全。 (如红外等) */58 十一、防雷接地设计 建于山区、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建于建筑物内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要求。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应按GA/T670-2006标准要求设计。 */58 十一、防雷接地设计 安全防范系统的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 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综合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 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 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Ω/m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20Ω。 */58 十一、防雷接地设计 安防系统的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线路、天线馈线以及进入监控室的架空电缆入室端均应采取防雷电感应导致的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措施。 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需安装电涌保护器; 系统的重要设备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带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 */58 十一、防雷接地设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