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pdf
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第1页
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前言
利什曼病是(leishmaniasis)全球易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150
万~200万新发病例。随着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我国利什曼病发病率已
显著降低,但西北与西南一些省份仍属于利什曼病流行区。当前我国各大
城市的流动人口也大幅度增加,输入性利什曼病也不少见。过去10多年
来我国在利什曼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但目前指导文件仍
是《GB15986-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
则》[1]。因此,经国内感染病及相关临床专家反复讨论,根据中国的病原
学分布、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实践与国际诊治进展制定了《中国利什
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提高我国利什曼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利什曼原虫归类于锥虫科,利什曼属,进一步又可分为30种利什曼原
虫,其中约20种能致病,常见致病的有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
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以及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等。白蛉是
利什曼病的媒介昆虫,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双翅目毛蠓科白蛉亚
科的小型昆虫统称为白蛉,全世界共500多种,但只有31种被明确可传
播利什曼病。当白蛉叮咬人体时,前鞭毛体从白蛉消化道释出并反流至人
体血液循环。前鞭毛体随即入侵巨噬细胞,形成无鞭毛体后在细胞内复制,
然后无鞭毛体不断入侵新的巨噬细胞。
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第1页
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第2页
除人类外,利什曼原虫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科、贫
齿类、灵长类等,这些哺乳动物均可作为储存宿主。通过输血及静脉药瘾、
甚至垂直传播引起的感染也有报道,但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我国的利什曼病以内脏利什曼病为主,根据感染的利什曼原虫种属、
传染源以及传播媒介分为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anthroponoticvisceral
leishmaniasis,AVL)、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oussub-typeof
zoonoticvisceralleishmaniasis,MST-ZVL)和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
(desertsub-typeofzoonoticvisceralleishmaniasis,DST-ZVL)。AVL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患者为保存宿主,
长管白蛉和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MST-ZVL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犬
为主要的宿主,中华白蛉为媒介。DST-ZVL主要流行在西北沙漠地区,主
要由亚历山大白蛉和吴氏白蛉引起,保存宿主尚不明确。
由于我国主要的利什曼原虫种类为杜氏利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病有散发的报道但较少见,也缺乏相应的流行病学数据。2015
年新发内脏利什曼病507例,为近10年较高水平。但发病率仍维持在较
低水平,为0.0372/10万[2]。近年来,内脏利什曼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西北部,西南部分区域也有较多病例报道,其中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等
为流行区。非流行区病例主要是去流行区务工的成年人,且以男性体力工
作者为主,而流行区则以婴幼儿为主[3]。
三、临床表现
中国利什曼原虫感染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