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0课 认识机器人说课稿2 浙江摄影版.docx
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10课认识机器人说课稿2浙江摄影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10课认识机器人
本节课内容围绕浙江摄影版教材,主要介绍了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编程控制等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机器人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学生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学习和实践。同时,通过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机器人基本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是什么,它与传统机器的区别。
2.机器人发展历程的识记: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阶段,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
1.机器人编程控制的理解:学生对编程概念较为陌生,难以理解机器人如何通过编程实现特定功能。
2.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如何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理解机器人技术的价值。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际案例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机器人概念。
2.结合简单编程实践,如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让学生体验编程的基本操作,逐步理解编程控制机器人。
3.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探索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机器人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机器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思考。
3.实验法:通过简单编程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编程控制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机器人发展历程和各类应用。
2.教学软件:运用编程软件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编程控制机器人。
3.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小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设计问题如“最早的机器人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来评估预习质量。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相关资料,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如制作一份简单的机器人发展时间线。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提高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效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器人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编程基础,如“如何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器人编程的理解,并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概念或编程难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编程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编程控制机器人。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编程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机器人编程的相关书籍和在线教程,供学生课后自学。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的编程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完成编程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编程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编程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提出改进方向。
作用与目的:
通过课堂活动,强化学生对机器人编程技能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机器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机器人发展历史的文献,包括早期机器人模型、重要发明家的故事,以及机器人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里程碑事件。
b.机器人技术现状:搜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