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ppt
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第1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病名演化及确立中风相关描述:基源于《内经》,立论于《金匮》,首见于《中藏经》。自《内经》至明清相关描述多达43个病名。(1)从肢体功能表现命名的:偏枯、偏风、瘫缓、瘫痪、左瘫、右痪等(2)从病人的意识状态命名:大厥、薄厥、煎厥、风懿等。“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3)从病势命名:中风、卒中、仆击等。《内经》“卒中暴死”。(4)其他命名:中风先兆名曰微风《内经》第2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中风内涵的认识,确立完善了类中风的概念经典中风—五大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前循环)类中风—风眩、风痹、风痴、风搐、视岐、行走不稳等。(后循环)一、病名演化及确立第3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称脑血管病为“脑卒中”,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别称卒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1992年——正式统一以“中风”作为病名,使之与CCD(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全国中医脑病急症会议)一、病名演化及确立第4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病因学研究1.外风论--唐宋之前1)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含贝尔氏麻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2)受凉(低温)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4)牛文剑认为气温突降、湿度大、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5)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为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写进口腔科教材2.内风论--唐宋之后3.外风引动内风论内风是根本,外风是诱因,已达成共识。气象、感染因素第5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病机学说1、气血说2、痰邪说3、风火说4、毒邪说第6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病机学说急性期—谨慎调控血压1.气血说气血气虚气逆血压低—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大怒则形气绝—交感、副交感紊乱血虚血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不通第7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病机学说2.痰邪说—内皮损伤—肥胖、脂质代谢紊乱3.风火说—炎症反应(感染)4.毒邪说—痰毒、瘀毒、湿毒(化学毒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等。第8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病类诊断真中类中1.病因学角度先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2.按病程阳类证阴类证3.阴阳属性第9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病类诊断阳闭阴闭元气败脱气阴两脱闭证脱证脏腑浅深左右4.发病部位中脏腑中经络左右——左补血,右补气。《丹溪心法》:“在左属血瘀,血虚;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现代研究发现中风气虚证--左侧病变显著高于右侧第10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标准化研究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型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五、证候诊断第11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量化研究(数字医学)风、火、痰、瘀、虚、气六端:有无轻中重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中风证候辨证标准》轻度:7~14分为;中度:15~22分为;重度:≥23分为。五、证候诊断第12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证候诊断量化研究风证评分标准1)48小时达到高峰(2分);24小时达到高峰(6分);病情数变(6分);发病即达高峰(8分)。2)肢体: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肢体抽动(5分);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7分)。3)舌体:舌体颤动(5分);舌体斜且颤抖(7分)。4)目珠: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5)脉弦:是(3分);否(0分)。6)头晕头痛: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头晕目眩(2分)。第13页,共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证候演化规律研究急性期——风、火、痰数日后——火热渐减,痰、瘀为患恢复期——气虚,阴虚,肾虚整个病程中——痰、瘀贯穿始终急性期病机的两个转折点1.发病至3天—风显著下降;痰、火显著上升;2.发病第3周—火热明显下降,气虚阴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