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人口统计基本指标计算方法与判断 一、人口规模(人口总数)1、定义: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2、准确统计人口总数应注意的问题:统计时间、统计范围、统计口径、统计部门、统计方法。(1)统计时间:一般在一个确定的时间上(时点)统计,以避免由于统计时间不一致而造成人口数的重复和遗漏。(2)统计范围:一般以国家行政区划为准来进行统计。要注意行政区划变动对人口数的影响。(3)统计口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暂住人口。(4)统计部门:公安部门、统计局、人口计生委。(5)统计方法:户口登记、抽样调查、统计报表。(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二、人口结构1、人口构成(人口结构):即各种人的比重。其三个基本要素是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社会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其中自然结构是人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种结构等;社会结构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如国籍、民族、语言、宗教、阶级、教育程度、行业、职业、收入等。(我们经常使用的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2、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1)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比重)。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按人口年龄构成反映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标之一。一般以60周岁或65周岁起算 。(公式=65岁以上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2)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的年龄起止范围各国也不一致,国际上通用0~14岁人口为少年儿童。 公式=0-14岁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3)老少比:指人口中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说明每100个少年儿童所对应的老年人数。 公式=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0-14岁人口总数×100% 或65岁及以上人口÷ 0-14人口总数× 100% (4)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总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表明整个社会中,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区分劳动年龄和非劳动年龄的界限,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国际上通用的是:15~64岁为劳动年龄,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或被赡养年龄。 公式= (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0-14岁人口总数) ÷15-64岁人口总数× 100% 或(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0-14岁人口比重) ÷15-64岁人口比重× 100% (5)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又分别称老年负担系数和少年儿童负担系数。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均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个老年人或少年儿童。 老年抚养比公式=65岁以上人口数÷15岁-64岁人口数×10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重÷15岁-64岁人口比重×100% 少年儿童抚养比公式=0-14岁人口数÷15岁-64岁人口数×100%或者0-14岁人口比重÷15岁-64岁人口比重×100% 3、人口老龄化(人口老化)。是指人口中成年人或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加,儿童与青壮年的比例逐渐减少的过程。通常将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大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调查发现,35年前,中国的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35年后,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 4、年龄结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是按照反映年龄构成的指标和标准,将不同的人口集团或同一人口集团的不同时期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1)“年轻型”人口(增长型)。指14岁以下人口较多,60或65岁以上老人较少的人口类型(60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小于5%)。 (2)“老年型”人口(缩减型),指14岁以下人口少于60或65岁以上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大于10%)。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比较年轻,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相对老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有40%或者更多的人年龄在14岁以下,只有4%的人口在65岁及65岁以上。但一些发达国家正好相反,14岁以下的人口少于25%,而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了10%。 (3)“成年型人口”(静止型)。指15岁-65岁以上人口占多数(5%-10%之间)。 (4) 人口年龄结构规律?(老年人口比重是以65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 类型? 少儿人口系数%? 老年人口比重%? 老化系数%? 年轻型? 40%以上? 4%以下? 15%以下?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