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基于UG双面强力铣床结构设计.doc
PAGE
PAGE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1课题研究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的实体制造业都广泛采用高效强力铣床等先进的机床技术,来提高本国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以此来提高对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传统的机床或者专用化的机床已不能满足加工生产要求。为了解决上述该类情况,高效高精密的强力双面铣床便应运而生。该类机床通用性强、加工精度高、加工高效稳定、机器结实耐用,维护简便等优点。它也综合的应用了现代化微型计算机、自动饲服驱动、精密测量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及不断的优化现代化技术是其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次毕业设计就是通过对双面强力铣床的机械结构设计来加深对现代机床的了解,并且对关键部位零件进行校核,也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来熟练掌握三维软件工具UG的应用,并借此次设计来考查自己大学本科所学的设计知识和提升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
1.2课题的研究意义
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由人力手工转向机械加工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使制造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类的机床的投入使用,促使人们不断的研发新技术让现在的双面强力铣床机床综合了电子微型计算机、自动饲服驱动、精密测量等方面技术成果,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化加工制造的水平,解决了一些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机械产品及取得的经济效益。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了解强力铣床的工作原理、掌握强力铣床主传动系统和进给系统的运动过程和方法、提高对强力机床主传动系统结构的设计能力。
2.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设计,优化了主传动系统、改造进给系统。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铣床机床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制,铣床机床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铣床机床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纵观我国铣床机床技术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四个五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的成绩还是不小。
自从铣床机床进入我国市场起,我国铣床机床行业就呈现出平蓬勃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通过各大机床厂的努力及采取与国外著名机床厂家的积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样机等措施,我国铣床机床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数控机床在切削机床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铣床机床的品种、规格越来越全,质量也越来越稳定,进入全面使用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铣床机床正朝着高速高效切削方向发展,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且将自动技术运用到铣床机床上,代替了传统的手动进给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使试制周期缩短,降低了系统设计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另外,我国铣床机床也逐渐走向功能化,并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
1.2.2国外发展情况:
国外近代第一台普通铣床由美国人惠特尼在1818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普通卧式铣床,但铣床的专利却是英国的博德默(带有送刀装置的龙门刨床的发明者)于1839年捷足先“得”的。就有了在专利权威胁和那个年代普通卧式铣床制造成本高的情况下,该机床在当时问津者不多。1862年,美国人J.R布朗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万能铣床,这种铣床在备有万有分度盘和综合铣刀两个方面,该类型铣床在那个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他的万能铣床工作台能在水平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并带有立铣头等附件。同时设计的“万能铣床”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一时间,布朗还设计了一种经过研磨也不会变形的成形铣刀和制造了磨铣刀的研磨机,使其有了现代化铣床的雏形。
进入20世纪20年代由于制造行业的需要,开始出现一些半自动铣床,在经历世界第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为了改善民生和恢复战后经济,开始研发各类新型机器。由于新式电子管的发明,是其衍生出计算机PC技术并应用到铣床机床中去,使得数控技术和群控机床及自动化产线出现,开始了工业制造自动化加工时代。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双面铣床是主要用于对工件两侧进行强力两侧进行强力铣削的机床。与传统铣床的区别在于可同时对工件两侧面进行铣削加工。是一种高效的铣床。本课题要求设计主电机功率7.5kw,主轴转速范围:124;201;293;472四级转速,工作台尺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