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休閒活動概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章 休閒活動概論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源起 休閒活動之形成原因與過程劃分為五個時期: 1.第一期 (1790-1840) 2.第二期 (1840-1870) 3.第三期 (1870-1900) 4.第四期 (1900-1930) 5.第五期 (1930以後) 第二節 休閒的定義 一、多向度的概念 二、客觀的概念 三、主觀的概念 四、功能的概念 休閒活動廣泛的定義: 休閒是個人或群體以自願性而非強迫性 的方式,用自由選擇的活動,滿足自我 心理或生理欲望的非工作性質活動。 第三節 休閒的分類 一般用來分類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主觀分類法 因素分析法 多元尺度評定法 整理國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用 (表 1-1)、(表 1-2)、(表 1-3) 第四節 休閒活動的類型 一、山岳休閒活動 1.歐美山岳休閒活動 2.中國與台灣的山岳休閒活動 二、濱海休閒活動 三、文化休閒活動 第五節 地理、氣候與休閒活動 一、氣候的區域差異,是引發休閒遊憩動 機的重要要素之一 1.良好的氣候條件,有利於休閒活動勝地 形成 2.休閒活動勝地的休閒活動價值受氣候條 件限制 3.休閒活動勝地要充分利用「小氣候」 4.發揮氣候「個性」,形成特有的休閒活 動景觀 二、地理環境與休閒活動 第六節 台灣休閒的趨勢 1.中等家庭會將休閒的觀念融入平日生活中。 2.休閒活動將成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資訊。 3.休閒活動將朝著更有組織的企業化型態發展。 4.個性化的休閒方式,將更受歡迎。 5.旅遊活動已成為上班族年度支出計畫的一個大 環結,旅遊團不再盡是老年團或進香團。 表1-1 國內對休閒分類的相關研究 知識性、藝術性、娛樂性、體力性、社交性、消遣性。 1987 (1)知識藝術型 (男)、知識健美型 (女);(2)社交型;(3)運動消遣型 (男)、消遣運動型 (女);(4)健身型 (男)、家務型 (女)。 1986 知識取向、健身取向、消遣取向、性別取向。 1984 知識性、社交性、運動性、清遣性、玩樂性。 1981 技術取向、實用取向、清靜取向、休息取向。 1978 文崇一 知識性、體育性、藝術性、作業性、社交服務性、娛樂性、休憩性、與小孩有關性。 1985 陳彰儀 手藝性、娛樂性、休憩性、棋藝性、文藝性、知識性、社交性、一般運動性、逛街性、農藝性、與小孩有關性。 1985 修慧蘭 知識休憩性型、戶外遊玩型、戶外運動型、玩樂與運動型、文藝性作業型、技藝性作業型。 1988 曾誰芬 消遣型、遊樂型、一般技能型、特殊技能型、知識藝術型。 1990 周海娟 隨意性活動、特殊性活動、參與性活動、旁觀式社交、認知性活動、環境依附性活動、與小孩有關性、其他。 1984 李淑芳 教養性、娛樂性、其他。 1979 許義雄 李清龍 類型 年別 研究者 表1-2 國外對休閒分類的相關研究 主動/被動、個人/團體、心智/非心智、戶內/戶外。 1975 Brent 運動性、藝術性、實用性、知識性、社交性。 1974 Dumazedier 社交性、合作性、遊樂性、藝術性、冒險性、靜止性。 1960 Kaplan 主動性、被動性、強力性和身心性。 1970 Bishop 運動性、戶外性、審美性、社會性。 1971 Witt 啟發智力的活動、發洩性的活動、補償性表現的活動、與朋友享樂的活動、支持性友誼的活動、安穩而孤獨的活動、重複/暫時性放任的活動、中度安全感的活動、審美觀表現的活動。 1984 Tinsly Johson 參與正式組織、參與非正式組織、旅遊、看電視或無線電通訊、參與運動、觀賞運動、釣魚打獵、園藝、工藝、想像性活動(閱讀、聽音樂、藝術)、拜訪親友。 1957 Havighurst 體力遊樂型、工藝型、休憩型、知識型、藝術型。 1955 Foote 類型 年別 研究者 表1-3 台灣中小企業勞工主要的休閒活動 體育性 19.53 % 登山、健行 3 社交服務性 15.89 % 上館子 4 娛樂性 15.51 % 逛街/夜市 5 體育性 8.97 % 觀光旅行 6 體育性 8.41 % 駕車兜風 7 作業性 7.85 % 烹飪 8 娛樂性 7.20 % 看電影 9 體育性 6.64 % 慢跑、散步 10 娛樂性 22.62 % 看電視、錄影帶 2 體育性 22.71 % 郊遊、野營 1 活動類別 百分比 活動項目 排序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