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ocx
PAGE
1-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调查
(1)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其网络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3小时。然而,调查也发现,其中约40%的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问题,如网络言论不当、侵犯他人隐私、网络欺诈等。例如,某知名社交平台曾曝光一起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虚假信息传播的事件,导致大量用户受骗,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2)在网络道德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但实际行为与认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大学生虽然表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自律,如随意泄露他人个人信息、在网络论坛发表攻击性言论等。此外,调查还发现,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不足50%,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在对新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参与度仅为30%,且教育效果评价不高。
(3)在网络行为规范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网络用语不规范,部分学生使用网络暴力、低俗语言;二是网络消费观念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广告诱导,导致过度消费;三是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以某市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为例,有60%的学生表示曾在网络购物中遇到过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等情况,其中约20%的学生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也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题分析
(1)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题的出现,首先源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但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和低俗内容。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观念的模糊和价值观的扭曲。例如,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沉迷于暴力、色情等负面内容,长期接触这些信息可能导致其道德观念的偏差,甚至产生犯罪行为。
(2)其次,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在社会环境方面,网络道德教育资源的不足和道德教育体系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此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得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面临巨大压力。
(3)另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网络道德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成长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可能存在心理脆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诱惑时容易失去理智,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同时,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可能导致他们在网络中寻求逃避现实,从而忽视网络道德规范。此外,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对策研究
(1)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关键在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首先,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网络伦理、网络安全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网络道德讲座、网络道德知识竞赛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2)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高校应制定网络行为准则,明确网络道德规范,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对网络平台进行监督,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道德规范建设,通过设立网络道德监督举报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秩序。
(3)针对大学生心理因素,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道德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应对网络诱惑的心理素质。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网络道德行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