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 课件(共43张PPT).pptx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cháo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驿路梨花》。
14.驿路梨花彭荆风
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和作用。3.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靠自学成为作家。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等,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绿色的网》《红指甲》等。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50年春,作者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作者重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背景资料
寨撵扛驿路迷茫陡峭露宿竹篾简陋悠闲修葺晶莹折损读读写写yìqiàozhàiniǎnkánɡqìsùmièzhé
暮(mù)色火塘(tánɡ)喷(pèn)香瑶(yáo)族麂(jǐ)子恍惚(huǎnɡhū)香气四溢(yì)菌(jùn)子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1.思考·探究·积累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2.思考·探究·积累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2.思考·探究·积累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了全文。
得到帮助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第一个悬念引出的第一次误会消除了。第一次误会的消除又引出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瑶族老人的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
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到引出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的故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现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第二次误会消除了,接着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