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毛红椿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PAGE
PAGE2
《毛红椿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牵头申请的《毛红椿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36-2020-5-31)和《毛红椿扦插育苗技术规程》(DB2018-6-20)2个地方标准分别于2020年12月28日和2018年10月26日由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鉴于国家及省标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并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公布江西省地方标准集中复审结论的通知(赣市监标〔2022〕5号),同意《毛红椿播种育苗技术规程》(DB36/T779-2014)修订,并与《毛红椿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36-2020-5-31)和《毛红椿扦插育苗技术规程》(DB2018-6-20)合并为大标,标准名称改为《毛红椿育苗技术规程》。
(二)起草单位
本标准由江西农业大学(主持)、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景德镇枫树山林场和安福县明月山林场共同起草。
(三)主要起草人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任务分工
张露
女
教授
江西农业大学
主持、材料撰写
黄红兰
女
副教授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试验实施
程强强
男
助理研究员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试验实施
袁生贵
男
讲师
江西农业大学
试验实施
纪德佳
女
硕士生
江西农业大学
试验实施
蒋祥英
男
高级工程师
景德镇枫树山林场
试验管理
刘远生
男
高级工程师
安福明月山林场
试验实施
陈彬
男
工程师
景德镇枫树山林场
试验管理
周诚
男
研究员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试验管理
甘文峰
男
高级工程师
安福明月山林场
试验管理
易敏
女
讲师
江西农业大学
协助实施
刘玮
男
副教授
江西农业大学
协助实施
马际凯
男
讲师
江西农业大学
协助实施
二、制定(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毛红椿(Toona.ciliatavar.pubescens)属楝科香椿属植物,美誉“中国桃花心木”,199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毛红椿是培育大径级材的理想速生乡土树种,人工栽培得到较广泛重视,在安徽、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相继成功引种,并在针叶阔叶化改造中应用良好,成为我省主要大径材造林树种和景观改造树种之一。
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和林分培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优选良种资源的同时,提高播种育苗、良种无性系和容器育苗技术,实施良种壮苗培育,是大量提供优质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随着林木良种使用、现代育苗设施广泛应用和林业无性化的要求,高质量标准化苗木培育技术也日益成熟,故根据2014年发布的毛红椿播种育苗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已有的播种育苗技术要求,并利用大棚设施控温控水条件,采用容器控根和富根技术培育容器苗,以枝插或根插等方法优化无性系苗木生产技术,提高苗木质量,提供量多质优毛红椿苗木,满足生产需求。通过本标准制(修)订,规定种子采集与处理、圃地准备、播种育苗的圃地选择、整地、容器和基质选择、催芽、枝插或根插的穗条选择、扦插时间和方法、苗期管理、苗木出圃和育苗技术档案管理等技术措施,为丰富毛红椿苗木标准化培育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三、主要起草过程
工作基础:江西农业大学从2000年始开展毛红椿育苗、栽培和种群更新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承担了江西省林业厅资助的毛红椿、青榨槭定向培育技术研究(2001-1)和毛红椿种质资源收集与优良种质选育[2019]25号、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的任务“毛红椿、木荷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照和枯落物对毛红椿林天然更新障碍的影响及其耦合机制”和“毛红椿根蘖性状发生的生理和遗传机制”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根际微生境对濒危树种毛红椿天然更新影响的研究”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毛红椿现代育苗和人工或天然更新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良好成果,系统开展了毛红椿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容器育苗工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苗木培育技术体系,通过总结研究成果,为本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组织编写:为编制好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科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枫树山林场和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江成立了《毛红椿育苗技术规程》修订项目组,确定了项目负责人和标准编制原则,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严格按照规程编写要求进行编写。项目组在总结前期研究基础上,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广泛查阅资料,并参考省保障性苗圃林场职工和有育苗经验的林农意见,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形成了硕士生研究论文和相关文章,修订毛红椿播种育苗相关技术,并总结出容器育苗和扦插育苗技术,并召集项目组成员对编写的主要内容进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