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doc

发布:2017-03-04约3.0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009)年校级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五年制高职电子技术项目 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教育教学研究类 课题主持人 盛希宁 所在部门 自动化工程系 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室 制 开题活动简况 活动时间 2009.9.28 活动地点 图书馆 名师工作室 参加人员 评议专家 吴文龙、王 猛 其他 余 萍、周惠文、王 萍、刘冉冉、 杨 欢、顾 燕、何乙琦、盛希宁 主持人 王 猛 开题 报告 要点 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附页 《五年制高职电子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机电一体化与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始终处于时代前列,在发达国家或是高速发展的中国均处于支柱产业的地位。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该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亦趋提升,他们必须掌握电子技术、EDA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才能满足行业对弱电控制的需求。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技术课程如何为后续的课程EDA技术、单片机技术两大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摆脱学科理论化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优质的职业能力成为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重点。 项目教学是国内近几年来本着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而明确提出的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高职学校教师所认识的项目教学有了新的发展,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甚至理论成为了学生实践的背景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实践和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成形统一的教材、教学经验积累不丰富、教学随意性大、知识整体性差,不易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因此探索、总结、完善和发展项目教学,是高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当务之急。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设置结构,遵循就业需求和教学实际,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围绕技能考核要求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模块化教学,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专业课程的常态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OO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我校而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真正步入“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课程模式亦在探求之中。如此,即要求高职学校的教师们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尽量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程开发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将其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具体化为教学目标,遵循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的原则,体现相应的专项能力在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难度及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服务或管理第一线的直接应用。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相关实践和理论知识、拓展知识的内容框架进行基于理实一体化的综合化、模块化的五年制高职电子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确立的研究目标是构建适用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综合化、模块化的电子技术项目课程,以及该课程的实施方案、评价方式、管理机制,推动我校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产生具有前瞻性的课改理论,并对类专业的整体课改方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2009年9月-2010年2月)专家论证法(2010年3月-2010年8月)对实施进行评估,完善操作策略,推广成果完成阶段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教学方案学生成果等支撑材料学生自我评价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中多人为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多年,教学科研经验丰主编了数本教材双师骨干型教师 2、机制保证 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 技术保证 邀请校内外专家担任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部署课题研究计划,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 名 承担研究任务 盛希宁 课题组长,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案 郭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