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式换热器优化设计的探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翅片式换热器优化设计的探讨
翅片式换热器现在仍然是大部分空调制冷设备常用的换热部件,虽然因为高效能产品需要
高效的换热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高效换热器来取代它。因此,对翅片式换热器
的优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提高换热效率,不仅能提高产品能效,还可以
节省成本和缩小产品体积。
翅片式换热器的研究在空调制冷行业内已经有许多专业人员在做了,无论是通过建立模型
计算,还是用计算机模拟,甚至是实验测试,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换热器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Q=KxFx Δtm
Q—单位时间通过传热面的传热量,W
K—传热系数,W/m2.C
F—传热面积,m2
Δtm—冷热流体间的平均传热温差,C
Δtm=( Δtmax- Δtmin)/ln( Δtmax/ Δtmin)
Δtmax—换热器两端冷热流体间温差的最大值,C
Δtmin--换热器两端冷热流体间温差的最小值,C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换热器要想获得较大的换热量,只能通过改变上面的三个方面:
(1)K ,传热系数,它反应了换热的效率,如加强风流的扰动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2 )F ,传热面积,它反应的换热器结构的大小,如使用内螺纹管,既可以增加换热面积,也
可加强制冷剂扰动,提高换热效率;
(3 )Δtm ,传热温差,它反应换热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异,选用合适的流动方向,使传热温差尽
可能大。
这三个参数并不是独立,它们互相作用,并不能只追求单一值的增加,而应该综合考虑,
找出各个参数之间的平衡点,这才能使换热器的换热量达到最大值。
首先来分析下对数平均温差的影响,以前设计换热器时,总想用逆流的换热方式,因为理
论上这种换热方式的平均温差最大,而顺流时的平均温差最小,其它则介于这两种之间。
首先,这对于无相变的换热来说是正确的,其次,对于比较简单的传导方式如上图所示,
也是正确的。但是,空调制冷产品用的翅片式换热器是一个带有相变的,结构及换热方式也比
较复杂的设备,所以不能只单纯应用这一原则,而还要考虑别的因素。
对于空调制冷产品用的换热器,上面是相变换热时温度的变化,通过对数平均温差可知,
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都是相等的,不过对于实际使用的翅片式换热器,并不都是相变换热,
如冷凝器进口是过热制冷剂气体,出口是过冷制冷剂液体,蒸发器出口是过热制冷剂气体,
但这是为了避免回液而设计的,不需要优化设计考虑。换热器的流程相对复杂些,但可以按照
上面右图来处理。
下面来讨论现有研究中关于冷凝器几种典
型的几种流路的性能比较,见右图,为了讨论方
便,命名上述六种流路如下:
(a ) U 形顺流;
(b ) U 形逆流;
(c ) 倒U 形顺流;
(d ) 倒U 形逆流;
(e ) Z 形逆流;
(f ) Z 形顺流。
从上图可知,在相同流量下,U 形逆流和倒 U 形逆流(已经重叠在一起了)是换热效果最
好的,而 U 形顺流和倒 U 形顺流(也重叠在一起了)是最差的。而且流量越大,差异越明显。
其它介于两者之间,这和关于对数平均温差的讨论结果一致。而对于制冷剂在管内的压降,随
着流量增大,不可避免的增大,而顺流的压降要比其他几种小。
随着流量的增大,逆流和 Z 形流路压降相差越来越小。在实
际空调应用中,6KW 以上制冷量流量是 100kg/h,质量流量在
70kg/m2.s 左右,一般最高不要超过 500kg/m2.s 。
但是,有文献在讨论流路设计时,给出以下流路方案及实
验结果:
从右边的图来看,b 流路是 Z 形顺流,但和上面的 Z 形顺
流有些变化,那就是有两路 Z 形顺流交叉向下流动。c 流路是
3 路倒 U 形逆流,不过在下部加了几根过热管。
分析实验的数据可知,冷凝器外形相同,那么总体换热面
积相同,对数平均温差 c 流路比 b 流路大,但总换热系数 c 流
路比 b 流路要小。而最后 c 流路的换热量比 b 流路的要小。从
制冷剂进出口状态和流量可知,这个实验是设定进出口状态,而让流量作为变量,而前一个实
验是定流量测试的结果。另外c 流路是 3 支路,
b 流路是 2 支路,从一些文献的讨论中有这样
的一种结论:冷凝器随着支路数的增加,制冷
剂流量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