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_李升发.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71 卷第3 期 地 理 学 报 Vol.71, No.3
2016 年3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March, 2016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1, 2 1
李升发 ,李秀彬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20 世纪后半叶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发生明显的耕地撂荒现象,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土地
利用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景观。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环境效
应—政策响应”的框架系统梳理耕地撂荒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①全球耕地撂荒仍主要发
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但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很大;②社会经济要素变化是耕地撂荒最主要驱动
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边际化是撂荒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析出是造成
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③耕地撂荒与否、撂荒程度以及撂荒地空间分布受村镇、农户、地块三个
尺度的自然条件、劳动力特征、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④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撂荒效应研究的焦点,但该效应是以积极还是消极为主仍存争议;⑤增
加农业补贴是当前减缓耕地撂荒的主要措施,但并非唯一和最合理的措施。未来,快速城镇化
进程将促使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愈演愈烈,所以当前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认为应加强大范围耕地
撂荒信息提取和监测、撂荒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社会经济效应评估及政策设计等方面研究。
关键词:耕地撂荒;耕地边际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展望
DOI: 10.11821/dlxb201603002
1 引言
区域的土地利用形态是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阶
段的变化而发生转型[1]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导致了食
物与木材、薪柴等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以及林地的退缩,这一
土地利用变化阶段通常被称为 “国家土地利用转型”(nat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 )[2] 。之
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整个国家的森林退缩态势出现减缓直至停
止,并开始转变为扩张,这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被称为 “国家森林转型”(national
forest transition)。森林转型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地理学家Mather 所提出[3-4] ,近20 多年来,
森林转型现象已被广泛证实发生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越
南、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3]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森林转型是经由 “经济增长路
径”实现,而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转型经由 “森林稀缺路径”实现[4-5] 。“经济增长路径”是
指经济发展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继而造成劣质耕地
退耕并实现森林恢复;而 “森林稀缺路径”是指社会对森林产品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驱
收稿日期:2015-09-21; 修订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1161140352) [Foundation: The NSFC-IIASA Major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 No.41161140352]
作者简介:李升发(1986-), 男, 广东三水人, 博士,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10624M),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E-mail: li_shengfa@ 126.com
通讯作者:李秀彬(1962-), 男, 河北固安人,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相关研究工作。
E-mail: lixb@
370-389 页
3 期 李升发等: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