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讲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理与应用;本课程基本情况
专业课
先修课程:电子电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
后续课程:
教材
《原理与应用》李树雄 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一版;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类比;识记
1的指令系统:要求基本指令熟悉
1可编程控制器、编程工具简介:应用
程序设计及应用:方法
; 目录 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础知识第二章 1可编程控制器的规格、性能及系统构成第三章 1的指令系统第四章 1的特殊功能及高级模块第五章 程序设计及应用举例第六章 编程工具;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
1.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与发展
1.2 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1.3 的一般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1.4 的编程语言
1.5 的性能指标与分类;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 20世纪60年代,由于小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大规模生产及多机群控的发展,人们曾试图用小型计算机来实现工业控制,代替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1968年美国 公司,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要求制造商为其装配线提供一种新型的通用程序控制器,并提出10项招标指标。这就是著名的 10条。;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等;
在扩展时,原系统只需很小变更;
用户程序存贮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
可编程控制器刚问世时,功能十分简单,只有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等功能。
第2阶段: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及微处理器的产生,使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第3阶段:
单片计算机的出现,半导体存储器进入工业化生产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推进了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演变成专用的工业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4阶段: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门阵列电路的使用、促使完全计算机化。
第5阶段: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芯片在计算机行业大量使用,表面贴装技术和工艺已成熟,这些使整机的体积大大缩小,开始大量使用16位和32位的微处理器芯片,有的已使用芯片。;● 1.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及定义
1969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成功地应用在公司的生产线上。这一时期它主要用于顺序控制,只能进行逻辑运算,故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 )。
70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从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扩展到数字控制及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真正成为一种电子计算机工业控制装置,故称为可编程控制器,简称( )。但由于容易和个人计算机 ( )相混淆,故人们仍习惯地用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缩写。; 1985年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的原则设计”。;
● 1.1.3 的发展趋势
1.方便灵活和小型化
2.高功能和大型化
3.产品规范化、标准化; 1.2 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1.2.1 的主要特点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隔离(采用光电耦合器 )
滤波
对的内部电源采取了屏蔽、稳压、保护等措施。
设置了连锁、环境检测与诊断、等电路。
利用系统软件定期进行系统状态、用户程序、工作环境和故障检测。
对用户程序及动态工作数据进行电池备份。
采用密封、防尘、抗振的外壳封装结构。
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内部处理过程不依赖于机械触点。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也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2. 编程简单、使用方便、柔性好
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
类似计算机汇编语言的助记符语言
3. 通用性好
互换性好,扩展功能强
4. 功能强大,可实现三电一体化
将电控(逻辑控制)、电仪(过程控制)和电结(运动控制)集于一体,可以方便、灵活地组合成各种不同规模和要求的控制系统。
5.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6. 设计施工周期短
由于用软件取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