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分析_1.docx
PAGE
1-
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分析_1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概述
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坍塌、位移等事故。深基坑开挖深度一般超过5米,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工程需求,可能需要采取多种支护形式,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土钉墙等。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必须满足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大原则。
在我国,深基坑支护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其中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监测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占比较高。例如,某地一建筑工地因深基坑支护设计缺陷,导致支护结构失稳,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警示我们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设计、施工和监测环节,确保施工安全。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和施工期限等综合考量。一般来说,钢板桩支护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土质较坚硬的场地;地下连续墙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和需要较大开挖深度的场地;锚杆支护和土钉墙则适用于开挖深度较小、土质较好的场地。以某城市地铁建设为例,其深基坑支护采用了地下连续墙与内支撑相结合的形式,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1)深基坑支护设计是施工的关键,必须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同时,应对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和校核,确保其在施工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2)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现场测量放样、材料设备准备、施工人员培训等。施工时应注意土方开挖、支护结构施工、地下水控制等环节,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例如,在进行土方开挖时,应采取分层、分段、分块开挖的方式,防止因开挖过快导致边坡失稳。
(3)深基坑支护施工应重视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变形、位移和地下水位等动态变化。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施工安全。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目测、水准仪测量、经纬仪测量、振动传感器测量等。例如,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应定期测量墙体水平位移和沉降,确保墙体结构稳定。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控制
(1)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的要求,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应满足以下标准: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施工工艺规范,材料质量合格,施工过程监控到位,质量验收合格。在实际施工中,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严格审查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例如,某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图纸中未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变形,最终不得不进行返工处理。
其次,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支护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防水材料等,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例如,某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使用的防水材料质量不达标,导致基坑内出现渗漏现象,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
最后,加强施工过程监控,确保施工质量。包括对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例如,某建筑工程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墙体变形,发现墙体位移超过预警值,立即采取加固措施,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在于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由于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和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和位移。因此,施工质量控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地质勘察,准确掌握地质情况,为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例如,某建筑工程在施工前,通过地质勘察发现地下存在软弱土层,及时调整了支护结构设计,降低了施工风险。
二是合理选择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稳定。例如,某建筑工程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采用了“跳槽施工法”,有效控制了墙体变形,提高了施工质量。
三是加强施工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例如,某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发现某段墙体位移较大,立即采取措施加固,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的要求,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检查支护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施工工艺是否规范,材料质量是否合格。
二是检查施工过程中的监控记录,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三是检查支护结构变形、位移和地下水位等动态变化,确保施工安全。
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