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讲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标签 0 112 192 * 标签 0 112 192 * 标签 0 112 192 * 标签 0 112 192 *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杨村一中 张晓茜 一、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_____________。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__________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脂质和蛋白质 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镶嵌 ● ●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能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 一、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相似相溶 原理 正常的红细胞 涨破的红细胞 2、20世纪初,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 磷脂分子的排布 活动一:请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建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分布模型。 水 空气 讨论: 4、1925年,荷兰科学家实验 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脂质分子总体表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实验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活动二: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又可能是怎样排布的呢? 膜外(细胞外环境水溶液) 膜内(细胞质溶液) 磷脂分子的排布 讨论: 5、“三明治”单位膜结构模型 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两层暗 一层亮 提出结论:生物膜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静态统一结构模型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模式图 小资料 (关于电镜成像) 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散射较多,黑暗;照射小分子物质(磷脂),散射较少,光亮。 “三明治”静态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变形虫伪足的形成: 6、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1970年,科学家弗雷和埃迪登( Frye 和 Edidin )利用荧光标记的染料对人、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了不同颜色的标记,动态观察两种细胞经过人工融合之后的现象: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实验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推翻了静态的“三明治”结构说) -*- -*- * * * 标签 0 112 192 * 标签 0 112 192 * 标签 0 112 192 * 标签 0 112 192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