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信息的辨析、概括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docx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的辨析、概括热点考点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3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西游大观园——跨学科整本书阅读课程展”活动在辽宁省某校开展。展览呈现了五年级上学期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带动其它学科共同构建的《西游记》跨学科阅读课程。有的孩子说:“我特别喜欢‘西游服饰美学’这节课,从服饰的颜色设计可以看出人物的地位、个性,感觉很新鲜!”在“西游大观园”观摩中,不少教师感言:“看了这个展览,感觉跨得很巧,挖掘得很深。”
跨学科阅读打破了语文阅读专属的思维惯性,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表现性任务启发阅读、思考、表达。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季节气候而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我国古代劳动功人民称它们为物候。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资料,具有科学价值。
纬度越低,物候越早。例如:
吴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①郊原尚朔风。”(长治)
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西安)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成都)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转意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
地势越高,春来越迟。例如: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九江)
【注释】①二月:与下文的“二月”都指农历二月,相当于公历三月左右。
(选自《语文闲谈》,有到改)
【材料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自古以来,放纸鸢——放风筝,就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活动。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孩子们没能把风筝成功放飞,非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抱怨风力不够,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看来想让风筝高高飞在天上,绝非易事。
风力和风向对风筝的升空有决定性影响。风力较大时,适宜放大风筝;风力小时,适宜放小风筝。风力稳定时,风筝飞得比较平稳;风力变化不定时,控制风筝的人就有点手忙脚乱。同样的道理,不断变化的风向也会对空中的风筝产生影响。
气温太高或者太低,人们容易中暑或被冻伤,不适合放风筝。
空气湿度较大时,风筝身上会吸附许多水汽,导致自重增加,蒙面变软,加大放飞难度,风筝也容易脱胶或变形,影响放飞效果。
气压同样会影响放风筝。某个区域为高气压所控制时,由于大气中盛行下沉气流,风筝不易飞起来。反之,风筝易于飞起。(如图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四】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①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②,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飘飘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方散。
【注释】①籰(yuè)子:绕线的工具。②放病根儿,一种民俗,“放晦气”。放风筝时故意剪断拉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
(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
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学生通过“西游服饰美学”这节课,能够从服饰的颜色设计看出人物地位、个性。
B.材料二中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山寺”所在地的地势低,物候早。
C.材料二中的“花须柳眼”“东风日暖”和材料三中的“草长莺飞”“杨柳春烟”等都是物候现象。
D.材料三中“骂天公”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材料四“将籰子一松”表现黛玉放风筝的自如。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使用汉字写作带来了便利,却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计算机输入只要求辨识、选用汉字,而汉字书写还要求笔画正确、结构完整。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汉字书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材料二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几乎有了”:很多人想问题或写字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要书写的字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一闪而过,但又没有抓住。有时候,人们拿起笔写字,虽然对某个字或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无法正确地写出来。这种现象在汉字书写中更为明显。。汉字系统中,很多形声字的字形相近,如“朱”字与不同的偏旁组合,可以组合成“株”“珠”“铢”等。有些指事字仅是个别笔画的位置不同,如“本”“末”,都是在“木”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笔,添加的位置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