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中底泥二噁英类化合物分析【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
河道中底泥二噁英类化合物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噁英类是一类具有相似化学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的多氯代三环芳香化合物的总称,包括PCDDs、PCDFs以及某些Co-PCBs,是目前《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中最受关注的首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二噁英主要来源于含氯废物的热处理过程,排入大气中的二噁英能够随着大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进而长久蓄积于底泥沉积物中,并通过食物链的转移进入到水产品中,最终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现在,不仅二噁英类物质造成的污染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对二噁英类物质的分析也是热点之一。
二、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 1 \* GB3 ①利用酸碱硅胶复合柱与活性炭柱对底泥中的二噁英类化合物进行净化、分离;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二噁英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检测。
= 2 \* GB3 ②进行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平行样品分析以及内标回收率测定。
= 3 \* GB3 ③对实际样品的实践与分析。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开发一种河道中底泥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实现对实际样品的测定。保证内标回收率为17%-157%。
三、方法与技术路线
方法:
= 1 \* GB3 ①利用酸碱硅胶复合柱与活性炭柱对底泥中的二噁英类化合物进行净化、分离;
= 2 \* GB3 ②采用同位素稀释法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二噁英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检测。
技术路线:
= 1 \* GB3 ①进行仪器检出限测定;
= 2 \* GB3 ②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 3 \* GB3 ③实际样品检测:采样→干燥→索提→加标→净化→分离→浓缩→进样。
四、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9,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确立教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
2.2010.10,完成文献综述并由指导老师指导、修改。
3.2010.11-2010.12,完成两篇英文翻译以及开题报告,并由指导老师指导、修改。
4.2010.12-2011.1,进行毕业论文实验。
4.2011.3-2011.4,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交由指导老师审稿、修改后再定稿。
5.2011.5,准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Masaaki H, Tomonori M, Sirou D, et al. Survey of dioxins in Tokyo Bay bottom sediment[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3, 47: 68~73
[2] Kai Hsien Chi, Shangde Luo, Shih Chieh Hsu, et al. Historical trends of dioxin-like compounds and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buried in a reservoir in central[J]. Chemosphere,2009, 76: 286~292
[3] 吴宇澄, 骆永明, 滕应, 等. 土壤中二噁英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与修复研究进展[J]. 土壤 (Soils), 2006, 38(5): 509~516
[4] EPAs Dioxin Reasse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29(1): 26~27
[5] 刘扬真, 肖文. 二恶英的污染防治[J]. 中国环境管理, 2003, 22(2): 35~36
[6] 蒋可. 二恶英毒性及污染[J]. 中国环保产业, 1999, (10): 21~23
[7] 吴文忠. 中国二噁英的污染源和排放量的调查与评估. HYPERLINK /
[8] 包志成, 王克欧, 康君行, 等. 五氯酚及其钠盐中氯代二恶英类分析[J] .环境化学, 1995, 14(4): 317~321
[9] 孙磊, 蒋新, 周健民, 等. 红壤中痕量五氯酚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 分析化学, 2003, 31(6): 716~719
[10] 蒋可, 李灵军, 陈宇东. 我国血吸虫病疫区残留二恶英毒物的发现及其生态环境意义[J]. 科学通报, 1995, (9): 846~850
[11] Focant J F, Eppe G, Pauw E D. Optimization and use of tandem-in-time mass spectrometry in comparison with immunoassay and HRMS/HRGC for PCDD/F screening[J]. Chemosphere, 200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