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羊种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ocx
3
白山羊种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山羊种羊饲养管理种的各个主要环节应遵循的技术规范,包括种羊场建设要求、引种、种羊选育、种羊选配、种羊管理和日常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境内白山羊的种羊生产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6567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26939种羊鉴定术语、项目与符号
NY1236绵、山羊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
NY2169种羊场建设标准
NY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5148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149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5150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510756白山羊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
DB5107105白山羊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白山羊3.1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白山羊
白山羊是在羌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山区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封闭饲养形成的地方山羊品种,是国家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具有抗病力强、善于攀爬、性成熟早、肉质好等特点。特征为体躯被毛白色,两耳微趴,鼻梁平直,额微突,有角或无角;成年公母羊均有胡须,少数颈下有肉铃,公羊头颈部、前胸及四肢被毛较长。
4
3.2种羊
已达到体成熟,经过鉴定符合种用标准的的公羊或母羊。
3.3羔羊
从出生到断奶前的羊。
3.4初乳
母羊分娩后1周内分泌的乳汁。
3.5空怀期
母羊配种受孕前为空怀期。
3.6妊娠前期
母羊妊娠期以5个月计,前3个月为妊娠前期。
3.7妊娠后期
母羊妊娠期以5个月计,后2个月为妊娠后期。
3.8哺乳期
羔羊出生后,断奶前(约2~4个月)为哺乳期。
4种羊场建设要求
种羊场建设要求按照NY2169和DB510756的相关要求执行。
5引种
5.1引进种羊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种羊应来自具有主管部门核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种羊场。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羊。
5.2引进种羊的毛色、体型外貌特征要符合本品种标准,要特别注意观察母羊、公羊生殖器官是否正常;种羊系谱档案健全,血缘关系清楚。
5.3种羊运输按照GB16567规定执行,夏季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冬季采取保暖措施,引进的种羊要在隔离场(区)观察不少于30d,经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5.4种羊引进后1d~3d,给种羊饮用口服补液盐,以维持种羊体液的酸碱平衡,减轻应激反应;当天饲喂少量青干草,次日添加饲料、青草;引进后的5d~7d内,饲喂饲料逐渐过渡。
6种羊选育
6.1体型外貌
白山羊种羊应符合本品种标准,体躯被毛白色,两耳微趴,鼻梁平直,额微突,有角或无角;成年公母羊均有胡须,少数颈下有肉铃,公羊头颈部、前胸及四肢被毛较长。
6.2性能测定
6.2.1参加测定的山羊个体应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缺陷和遗传疾病,选留的种羊应有完整的性能测定记录。
6.2.2性能测定按照NY/T1236有关规定执行,生产性能主要包括初生、2月龄(断奶)、6月龄、12月龄、24月龄等年龄段的体重和体尺;繁殖性能主要包括窝产羔数、窝产活羔数和产羔窝重等。
5
6.3种羊鉴定
6.3.1种羊鉴定术语和符号应符合GB26939的规定,按照品种特征和等级标准,结合系谱档案、体质外貌、生长发育和后裔测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入选基础群的个体应完全符合本品种标准,鉴定等级公羊应在一级以上,母羊在应二级以上。
6.3.2断奶羔羊、育成羊鉴定分别在2月龄~3月和6月龄~12月龄进行,特、一级种公羊在24月龄时进行复查鉴定以确定其终生等级。
6.4选留与淘汰
按照品种标准,结合性能测定和系谱资料选留后备种羊,基础群的种羊根据后裔测定、生产成绩和使用年限等进行综合选择淘汰,每年淘汰率不低于20%。
6.5种羊登记
6.5.1登记范围
符合白山羊品种标准,综合鉴定等级公羊应在一级以上(包括一级),母羊应在二级以上(包括二
级),健康无病6月龄以上的母羊和8月龄以上公羊方可作为种羊进行登记。
6.5.2登记内容
经鉴定符合登记范围的种羊应系谱档案,良种登记的种羊采用一羊一表,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