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若干思考.doc

发布:2019-05-28约5.58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10卷第i期 2012年2月 红河学院 7ournalofHongheUniversity Vo1.10No.1 Feb.2012 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王一川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昆明650033) 摘要: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民族音乐是一 种冲击又是一种启发.采用借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语言等创造出新的流行音乐,是当代流行音 乐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未来流行音乐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28(2012)01-0119—03 20世纪后期至今,流行音乐人开始向民族音乐 找寻灵感,这也是当代流行音乐的一大特色.中国 当代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以传统的审美精神,审 美情感为出发点,挖掘和利用本民族丰富的民间音 乐资源.采用借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 表现手法,表现语言等创造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与 此同时,人们对流行歌曲的发展也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但经过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融合的具体实践 后,最终确立了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一 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从 “西北风”向”中国风”的转变 流行音乐民族化得以发展的理论前提,就是流 行音乐必须被中国社会所接纳.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 方流行音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人了上海,随着 西方流行音乐的到来,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画卷也 就此展开.要了解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进程就 必须从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李锦晖先生谈起.由于五四 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加上美国爵士音乐,百老 汇,好莱坞歌舞的影响,在上海这个最早的开放城出 现了流行音乐.在李锦晖先生的推动下,出现了儿童 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在这一时期儿童歌曲里就运用 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例如民间的民歌,小调,曲牌 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随之,一代歌后周璇把民歌带 上了流行音乐的舞台.她的演唱创造出了独特的风 格,不但吸取了西洋传统唱法的技巧,还把自己的演 唱风格从民歌型的流行唱法逐渐过渡到声音更柔和自 然地风格,从而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20世纪30年代至 6o年代整个一代.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后,经过 了近十年的奋斗和努力,整个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 一 新.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都以重视本民族文化的 原生形态,努力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为典型特 征,这就是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思想界,文化 界普遍兴起的”寻根”意识.也为20世纪后期流行 乐坛挂起了一阵强有力的西北浪潮,陕北地区的民 间音调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作形式应运而生, “西北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 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阶段性的高潮.在当时的环境 下,它的产生给流行音乐注人了一线生机.这一时 期,流行音乐界有的创作和表演,显示出摆脱最初 的模仿痕迹,追求通俗歌曲民族化的努力倾向,形 成这一时期流行音乐风格上的一个特点.如:程琳 录制的《程琳新歌1987》专辑中,就有很多歌曲是 根据民间音乐素材改编的.而一些歌曲的配器也经 常运用民族乐器,崔健的《一无所有》过门上使用 了大段的唢呐吹奏,《心愿》的前奏使用竹笛.更 多的流行歌曲则直接在民族五声性音阶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比如《信天游》的旋律就是在陕北民歌 《信天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还有《妹妹你大 胆的往前走》则有着山西民歌的一些特征.《黄土 高坡》带有显着西北特色的民间曲风和流行音乐元 素的结合堪称完美,一种传统的陕北民间歌曲和流 行音乐编配色彩融合的新音乐形式出现了.”西北 风”是通俗歌曲民族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土 壤对流行音乐一次成功的哺育成果,也是对港台歌 曲,对《让世界充满爱》一类歌曲的一次新的超 越.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 结合也就变成了可能. 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乐坛出现了多元化发展, 大批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 来,中国流行歌曲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中国风”正吹拂着流行乐坛.这是在流行音乐民 族化的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力的时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王--jJI(1979一),男(回族),云南普洱人,硕士.研究方向:声乐. 12O红河学院2011.6/文化 期.这一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较为集中,并构 成当时流行音乐发展的主流.”中国风”分为显性 与隐性两种,显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包含 有鲜明的民族符号,比如把民族乐器作为配器,歌 曲中包含的戏曲唱段,或是歌词中的古典诗词等; 而隐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虽然没有鲜明 的民族符号,但整个作品却营造出了一股浓厚的民 族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