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项农业主推技术汇总表9.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1年四川省20项农业主推技术汇总表
序号 技术
名称 技术概述 技术效应 技术要点 适宜区域 推广注意事项 技术依托单位 2-1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我省在2000年引入国外强化栽培理念基础上,结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型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2005年通过省级鉴定和成果登记,开始在全省一定范围示范,2006年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我省的一项水稻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 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5%-40%左右,每亩新增纯收益90元以上。 选择适宜高产优质杂交品种、培育旱育适龄壮秧、适时嫩秧早栽、合理稀植、采取三角形或正方形种植、合理平衡施肥、节水高效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 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最适宜于水源有保证的冬闲田(菜、蘑菇、绿肥)—稻两季田;次适宜于麦一稻、油一稻两季田(我省4月上旬以后播种水稻的稻麦两季田慎用)。 特别注意移栽苗龄环节,力争做到小苗早栽以夺取高产。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2 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省投资,并能获得高产的新技术。全国各地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实践表明,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比常规手工插秧增收节支约150元/亩。 机插秧育秧的秧本比为1:80~1:100,节省秧田80%左右,用于增种夏粮或经济作物,即每亩本田节省0.08亩秧田,按种小麦计可增收28.8元(小麦平均240公斤/亩×1.5元/公斤);1个机手每天可栽插30-60亩大田,是人工栽插的60倍以上,每亩可节省栽秧工2-3个左右,人工按30元/个计,机械栽插费用为40元/亩,每亩可节省投入50元左右。 略 本技术适应于四川省冬闲田和前茬作物为蔬菜、油菜等早茬田,也适应于光热条件较好的小麦等迟茬口田。 本技术为农机农艺交叉融合技术,且各自的技术性均较强,需要农机农艺部门的密切合作。 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四川农业大学 2-3 再生稻综合栽培技术 该技术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十多年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川东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于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是目前川东南冬水(闲)田提高复种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该技术小面积攻关田两季亩产已超过900公斤,大面积两季亩产在800-850公斤,亩纯收益在200-250元 1)选择高产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如德香4103,冈优1577,川香9838,II优498等;2)旱地保温育秧;3)4-5叶中苗移栽;4)亩栽1-1.2万窝;5)亩施纯氮10公斤,底肥:分蘖肥:穗肥=6:2:2,配合相应磷钾肥;6)中稻分蘖高峰期和孕穗期注意纹枯病防治;7)齐穗后亩施10公斤尿素作粒芽肥;8)头季稻留桩高度40cm;9)头季稻收后注意扶正稻桩、除去杂草,防治稻纵卷叶螟和飞虱 川东南海拔400米以下浅丘、平坝、河谷地区及南方稻区类似生态区 生产上应加强技术培训,保证技术到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4 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 本技术针对四川省玉米主产区气候灾害规律和生产上种植密度不足现状,研究提出玉米覆盖增密抗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增温或御旱功效;二是缩行增密栽培可提高玉米亩产量。盆周山地区采用“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有效解决两头低温突出、秋季阴雨低温为害;盆地丘陵旱区采用“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解决丘陵区土层浅薄、季节性干旱危害重的问题;在有条件的漕坝地采用“秸杆保墒覆盖技术”,可增强玉米御旱能力并培肥地力;各区域种植密度每亩增加700株,可大幅提高玉米产量。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应用效果表现为:(1)玉米覆盖栽培技术。①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在山区一般比露地栽培玉米增产10%,亩增收100元;②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在丘陵旱区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8%,平均每亩集雨节水39方,亩增收节支117元;③秸杆保墒覆盖技术:在漕坝地每亩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亩增收节支115元,并降低地膜覆盖“白色污染”,生态效益显著。(2)缩行增密栽培措施。在当前大面积种植密度上亩增加500株基础上,可亩增加产量80~100kg。 1. 覆盖栽培技术(1)全膜增温覆盖技术要点:规范预留行、增温育苗、全膜覆盖、规范移栽;(2)膜侧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沟施底肥底水、小垄双行、等雨盖膜、膜侧栽苗;(3) 秸杆(生物)覆盖技术:规范带植、育苗移栽、粉碎秸杆、行际覆盖、施用腐熟剂。2. 缩行增密措施在当前亩植密度2500~2800株基础上亩增加700株,亩植密度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