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区脱贫攻坚规划(2016年-2018).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5 -
4 -
洮北区脱贫攻坚规划
(2016-2018)
序 言
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两省一区”交界处,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全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吉林省《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依据市区两级《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包括全区11个乡(镇)13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51个。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18年。
一、脱贫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按照“产业带动、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十二五”期间,全区脱贫35830人。比2010年底下降36.1%。
二是贫困人口收入不断增加。全区在册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300元,增长到2014年的2800元,增长21.7%。
三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修、维护村级水泥路249公里、砂石路256公里,实施农田改造工程47万亩,解决了15个重点贫困村2177户的人畜饮水问题。
四是贫困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全区农村小学改造危房10万平方米,新建贫困乡村教学楼2.07万平方米,农村普九入学率达100%;新建贫困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7300平方米,农村文化大院实现村覆盖。
五是贫困户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全区11443户贫困农户实施了住房改造项目;90%以上贫困户通闭路电视;在册贫困户电话使用率达到98%。
六是扶贫产业效应逐步显现。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发展以肉羊、奶牛、水果、蔬菜为主的种养殖业项目,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七是贫困农户素质逐步提高。近年来,全区共培训贫困农民1.3万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务工收入。
(二)现有脱贫攻坚对象情况
经精准识别,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17户,在册贫困人口27848人。
洮北区各乡镇贫困户统计表
序号
乡(镇)
贫困村数
贫困户数
贫困人数
备注
1
平安镇
0
2218
2760
2
青山镇
2
943
1697
3
林海镇
0
237
382
4
洮河镇
4
1612
2699
5
平台镇
7
507
1021
6
到保镇
6
1720
2806
7
东风乡
0
1693
2571
8
三合乡
2
1198
2057
9
东胜乡
9
2422
3533
10
金祥乡
5
1009
1364
11
德顺乡
16
1359
2475
合计
51
17417
27848
全区贫困村主要集中在德顺乡、东胜乡、平台镇、到保镇等乡镇,这些乡镇多地处洮北区边缘,交通相对闭塞,路网状况不佳,土壤肥力贫瘠,多年积贫积弱。全区27848贫困人口中,有8517人集中于51个贫困村,其余19331人呈插花分布。除因病、因灾、因学、缺劳力、缺资金等致贫外,全区农村人口致贫原因主要有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技能缺乏等。
经调查摸底,在册贫困人口以因病、因残致贫人数居多,为646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23.2%;因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缺土地致贫者,依次约为5375人、4149人、3286人和2144人,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19.3%、14.9%、11.8%和7.7%;再次为因灾、因学致贫,约为1872人和1504人,分别占6.4%和5.4%,其他原因致贫3147人,占11.3%。
按劳动能力情况划分,38922人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8911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未成年)13645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291人,分别占贫困中人数的32.1%、49.1%和18.8%。
(三)脱贫攻坚的机遇与挑战
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困难和问题。
1、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部分农村生态条件差,自然灾害较多,影响农民生产性收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交通设施严重滞后,主要公路干线少、路网密度低,很多田间路缺少维护,路况较差,普遍存在“晴通雨阻”现象。
3、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全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产业协调性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结构单一,活力不足。
4、农民就业技能缺乏。受多年贫困影响,贫困区域劳动力知识水平低,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多数只能从事纯体力劳动,收入低,就业不稳定,增收渠道窄少。
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