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中的变量ppt课件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第一节 自变量和因变量 第二节 无关变量 第三节 基本变量的实例分析 第四节 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的实验 第一节 自变量和因变量 一、变量及其定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对于所要陈述的概念予以清楚的具体的界定。 二、自变量 1、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在于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2、自变量的不同水平:自变量的不同强度引起的反应有差异时,则自变量处于不同的水平。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导致行为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行为是处于自变量的控制之下,或者说,自变量是有效的。 3、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噪音、观众多少等。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左右利手等。对于此种自变量被试只能选择,不能改变。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任何能改变被试特征以使其和自然状态下有所不同,就可视为暂时性差别。 4、自变量的有效和无效 自变量的水平发生变化,而没有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我们就认为自变量无效;反之,则认为自变量有效。 自变量无效有几种原因: (1)实验者错误地认为自变量很重要,但实际上它不重要,结果自变量不能造成行为的变化。 (2)实验者没有能够真正地操纵自变量。 5、自变量的量化 在心理学实验中,物理学中描述事物的量度可以用来描述自变量的变化。 心理学实验中有许多自变量的变化不能用物理学的尺度来加以描述。 对于这些无法用物理学尺度描述的心理向度刺激,我们常常用主观的辨别力来加以量化。如果一组刺激或事件在某些特殊的反应向度上有一致性的主观差异量产生,则我们就认为将其量化了 例子: (1) 这把椅子我是给了小明。 是否合语法? ①非常符合语法 ②符合语法 ③不肯定 ④不符合语法 ⑤非常不符合语法 心理量表的优点 (1)量表可以作为将来研究的测量工具。 (2)量表可以在实验中作为因变量。 (3)量表可以把量表上不同值的各事件和刺激作为量化的自变量,以供后来的实验所用。 6、复合自变量 研究者有时会将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当作一个复合的自变量来加以操纵,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的现场实验研究中。 例1:一个广告客户想知道电视和广播哪一种媒体的广告效果好。 例2:比较传统和改革以后的两种教学方法哪一种教学效果好。 使用复合自变量的实验其目的并不是要鉴别出哪一个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而是考虑实际的应用,因此这类实验不能做出分析性的结论,即将实验结果简单地归之于复合自变量中的一个或几个。 三、因变量 1、定义: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测量和观察的行为变量。 未经处理转化的因变量是一种对行为的测量,而实验结论是根据因变量的测量结果间接推论得到的,因此对因变量的关心不应该比对问题的理论思考更多。 2、因变量的量化 量化的层次: (1)质的量化(有无反应) (2)量的量化(反应的程度) 例1、解题时间作为因变量,但如果一个被试总是无法解出某个题目时怎么办? 例2、我们测定大白鼠从起点到出口所需的时间,但如果大白鼠不往前走怎么办? 例3、如果被试在回忆中把“不干净”写成了“肮脏”怎么办? 量化中的问题: (1)程度的界限划分。 (2)事先制定划分规则。 例4、两种情形下要被试删除特定字母“T” 、“K” QWERTPOUKBCGKOYXT… FNHNTHFNKFHNKHNFT… 我们给被试3分钟时间看被试在两种情况下遗漏字母的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两种情况下遗漏的T、K数目没有差异。在这里我们对因变量的量化有没有问题? 如果实验条件的不同会使我们所关心的特定时间发生的机会不同时,则所得到数据必须换算以便把发生机会的差异考虑在内。 3、因变量的信度 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表现结果的一致性。 对于反应测量的信度通常是以相同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所得的两套测量分数的相关衡量的。 4、因变量的效度 当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认为因变量有效。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则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实验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例:考察不同水平被试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应用题的数量(因变量),并作为推知其数学能力的指标。如果题目难度很小,会有什么问题? 5、因变量的敏感性 (1)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过于简单,使得被试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上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高限效应。 (2)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过于困难,使得被试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上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没有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6、多重因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