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学原理 完整版 177p.ppt

发布:2017-09-16约8.78千字共1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情感 (二)、审美情感 审美中的对象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对象化的存在。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①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②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刘勰《文心雕龙》 审美情感的特点: 1、主体性 2、形式性 3、趣味性 4、精神性 (三)、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建立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把记忆中的审美知觉组合成为新的审美形象。 审美想象包括知觉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 审美想象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 2、以审美表象和现实生活为基础 3、以感情为动力 4、联结着艺术虚构 二、美感的特点 (一)直觉性 直觉具有五大特点:想象性、非自觉性、无意识性、思维性与物我两忘。 (二)、愉悦性 真 善 美 ↓ ↓ ↓ 知识 意 情 ↓ ↓ ↓ 理智的愉悦 道德的愉悦 审美的愉悦 (三)、体验性 1、美感的过程都是感性的(重感性) 2、美感本质上是情感(具情绪或情感色彩) 3、美感是形象的思维(形象思维) 4、美感重在主体对对象的感受(主观的) (四)、认识性 1、审美的直觉中有认识; 2、审美情感中有认识; 3、审美想象中有认识。 美感是让对象自由存在,对它不起欲念,把它当作心灵认识、精神愉悦的对象。美感的愉悦往往是以视觉、听觉两种审美感官的快感为前提条件,又是在快感的基础上升华到一种人类高级的心理意识活动。 下篇 美的形态 第八讲 社会美 一、 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 社会美是人为的产品,即是人的创造,亦即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二、社会美和理想有密切的联系 美的形象要体现人的自由创造,与真、善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根源于实践,同时又受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深刻影响。 三、社会美重在内容 (一)人之美 社会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身上。 1、形体美 (1)首先是指身材相貌的美。 (2)还通过姿态动作表现出来。 (3)除了自然的因素以外,还有人工修饰的因素,这就是修饰美。 2、 人格美 比人体美更为重要的是人格美或者说是内容美。 3、现实中就存在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美的矛盾。 一种情况是:形体美而人格不美。 二是,形体不美而人格美。 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精神、灵魂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的美。 (二)劳动产品。 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 社会美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以实用为前提,并且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第九讲 自然美 美学史上有关自然美的几种观点: 一、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二、自然美由于当作人和人的生活暗示,这在人看来是美的。 三、自然本身不可能有美,而只是属于心灵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马克思) “在环绕着我们并且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 (高尔基)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自然成为审美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第二种情况:未经改造的自然,如天空、大海、原始森林等。 第二种情况中包含几种情形: 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有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就是形式美的问题。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它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三、自然美的特点 第一,自然美的自然性。 自然与自然美是相区分的。 研究自然美不能脱离开自然的特征。 第二,侧重于形式美。 形式美是自然美整体构成的突出成分,居于侧重或压倒的地位。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的审美特性。 第三,自然美的多面性。 自然物与人的关系是所种多样的,这也就使自然物具有美的多面性。 四、美和生活 美是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 第五讲 真善美的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