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27 卷第 2 期 东 疆 学 刊 V o l. 27 N o. 2
20 10 年 4 月 D ongj iang Jou rn a l A p r. 20 10
论中华戏曲文化“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
张鹏飞
(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安徽 蒙城 233500)
摘 要: 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 即中国人始终极为
虔诚地信奉“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人生真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 就能够处之泰然, 因
为人们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 忍耐和行善终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机。所以, 戏曲剧情在展示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 也暗藏着终将完满的结局, 以此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 中华戏曲文化; 大团圆; 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 I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10) 0200 1906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 道, 与政通矣”。周敦颐在《通书 ·乐中》中也表
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苑囿上的, 即中国人 述: “乐者, 本乎政也。政善民安, 则天下之心和,
始终极为虔诚地尊奉“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人 故圣人作乐, 以宣畅其和心, 达于天地, 天地之气
生真谛, 而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 就能处之 感而大和焉。天地和, 则万物顺, 故神柢格, 鸟兽
泰然, 且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 忍耐和行善终 [ 1 ] ( 12 1)
驯”。 朱光潜认为: “古代中国人要明白一国
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好运机遇。与此相关, 观众 的政教风化, 必从研究他的歌乐入手, 在 自己的
势必会要求所接触的文艺作品亦能满足 自己的 [2 ] ( 1250)
国里常采风, 在别人的国里必观乐”。 并叹
审美期待视野。可以说, 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所推 言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彰显着政通人和的盛
崇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是颇为普适的文艺现象。 世之音及文明景观。通观中国的叙事文学历史可
知, “大团圆”的煞尾范式可谓是在唐代已渐成风
1. 戏曲“大团圆”叙事情结的嬗变 气, 至宋元明清而空前繁荣。
科 内尔 ·韦斯特指出: “我们审视的文学对
文学可谓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的复合体,
象绝不仅仅是文学的, 应该从意识形态的内容、
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
角色和功能来细读文本, 否则就是将文学文本非
神。然而, 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潜在形态的强弱 [3 ] (206)
历史化和非政治化”。 实际上, 儒家文化传
兴衰在有形无形地制约着民族文学的演变轨迹。
统中“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就张
加之, 文学又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苑囿中
扬着文人儒士的普遍思维心态, 即自古以来国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