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护理查房》课件.ppt
脑梗塞护理查房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需要专业的护理团队进行治疗和康复。
作者:
课程目标
1
1.掌握脑梗塞护理查房的基本流程
熟悉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流程,提高查房效率和质量。
2
2.了解脑梗塞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掌握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3
3.学习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训练
掌握常用的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4
4.掌握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
脑梗塞是指脑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成人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为脑卒中、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脑梗塞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偏瘫、失语、视力障碍、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脑梗塞的原因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
栓塞
栓塞指来自心脏或其他部位的血栓或其他物质脱落,随血液流动到达脑血管并阻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最终导致脑梗塞。
高血压
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压力,导致血管壁损伤,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脑梗塞风险。
脑梗塞的症状
肢体无力
单侧肢体无力、麻木、瘫痪,可能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意识障碍
轻者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重者可能出现昏迷。
头痛
突发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常为脑出血的典型症状。
视力障碍
突然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初步评估
1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家族史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2
生活史询问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
3
既往史
了解患者既往患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身体检查
1
意识状态
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2
神经系统检查
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
3
心肺检查
评估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4
血压监测
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体格检查是脑梗塞患者入院后的重要评估环节,有助于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检测血细胞数量和类型,识别炎症和感染,例如红细胞计数下降可能提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感染。
血生化检查
评估肝脏、肾脏和心血管功能,如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可能提示心肌损伤,血糖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
凝血功能检查
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障碍。
血脂检查
评估血脂水平,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可能提示高脂血症。
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其他检查,如尿常规、血糖、血电解质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评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梗塞的位置、大小和程度,并评估患者的预后。
1
脑血管造影
直接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梗塞的原因和部位。
2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医生了解梗塞的范围和程度,还可以帮助评估预后。
3
头颅CT
可快速、准确地显示脑部病变,在急性期诊断脑梗塞较为敏感。
4
超声检查
可以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了解梗塞的潜在原因。
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如梗死灶、出血等。
临床症状
典型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偏盲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病史
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分期与预后
脑梗塞分期
脑梗塞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7天内,以脑组织缺血坏死为主。
预后影响因素
脑梗塞预后受年龄、病因、梗塞部位和面积、治疗及时性等因素影响。
年轻患者、梗塞面积较小、治疗及时,预后往往较好。
急性期护理
1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预防肺部感染。
3
营养支持
患者早期多不能进食,需给予静脉营养或鼻饲,保证机体能量和营养需求。
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
脑梗塞患者常出现发热,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
脉搏
监测心率、心律变化,评估心功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