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艾滋病预防教案.doc

发布:2018-04-22约1.6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巩留县高级中学主题班会教案 备课人: 艾滋病的预防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育目: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活动准备: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教具准备: 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有多个性伙伴共用注射器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共用牙刷共用前指甲刀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穿耳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利益社交亲吻共用餐具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在游泳池统统游泳坐公共汽车使用公共电话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 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情景表演并讨论: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4 二次备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