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体质辨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研究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中归属为“胁痛”、“痰浊”、“积聚”和“肥气”的范畴,这与传统中医的“饮证”、“痰证”和“瘀血证”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祖国传统中医理论的九种体质类型中,痰饮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病的主要病因,痰湿质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病理体质,而阳虚质和阴虚质也提示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遗传因素、代谢内分泌因素和化学物质因素关联性。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存在相关性,体质因素决定着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在以上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笔者总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体质的可变性来辨证论治,以及通过治未病的原则来养护身体,尽可能使病理体质向平和质转变。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中医病因病机;中医体质
脂肪肝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肝内的脂肪变性,脂肪肝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肝脏的脂肪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脂类物质代谢失衡,过量的脂肪在肝细胞内部堆积形成脂肪肝[1]。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2]。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属中医“胁痛”“积聚”“肥气”范畴[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多坐少动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临床尚缺乏对本病有效的治疗[4]。为此,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和探讨了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1非酒精性脂肪肝
1.1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中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病名,多将之归属于积证、痰浊、胁痛、肝僻、积聚、癥瘕、痞满、肥气、眩晕等范畴。为了便于对本病的统一认识,程华焱等学者[5]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比较,认为癥瘕、积聚、肥气可视为本病的中医常见病名。
在病因病机方面,随着中医对本病研究的深入,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多位临床医家认为[6]本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迈或久病肾虚等多种原因导致。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机属本虚标实。肝脾肾虚为本,湿热、淤血和痰浊为标。
1.2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易感因素主要包括肥胖、IR、脂代谢紊乱等。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Day和James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7],IR始终贯穿“二次打击”,是导致NAFLD发生和发展的中心环节,且与肥胖、脂代谢紊乱及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2中医体制学说
中医体制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各种人体体质的特征及其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疾病的状态的发展趋势,从而对预防和治疗疾病进行指导的一门科学,根据不同患者在临床上的症候表现,以及脉象和舌苔等,主要有以下九种体质[8]:一是平和体质(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精力充沛为主要表现的体质)、二是阳虚体质(阳气不足,以手足冰冷和畏冷畏寒为主要表现的体质)、三是阴虚体质(津液不足,以手足心热和口干舌燥为主要表现的体质)、四是气虚体质(元气不足,以存在气短和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体质)、五是痰湿体质(痰湿凝聚,以口黏苔腻和提醒肥胖为主要表现体质)、六是血瘀体质(血型不畅,以舌质紫暗和肤色暗淡为主要表现的体质)、七是湿热体质(湿热内蕴,以口苦苔黄,面垢油光为主要表现的体质)、八是气郁体质(气机郁滞,以忧虑脆弱和神情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体质)、九是特禀体质(先天性缺陷,如过敏或者其他生理缺陷为主要表现的体质)。
阳虚质与气虚质的关系密切。《素问·宝命全形论》说[9]:“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由此我们可知,中医学中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则导致气的生成不足。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大是导致气生成不足的重要原因[10],从而导致气虚质的形成而且高居病理体质首位。
3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在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原本没有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的独立诊断,只是将这类疾病归为“胁痛”、“痰浊”、“积聚”和“肥气”的范畴,这与传统中医的“饮证”、“痰证”和“瘀血证”具有密切的关系[11]。脂肪肝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比较漫长,而肝脏、肾脏和脾脏功能的平衡失调是本病病机的关键。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临床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体质类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肝胆湿热证和湿热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痰湿蕴结证和痰湿质有关,肝阴不足证和阴虚质有关,肝气郁结证和气郁质有关[1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