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重金属的处理方法简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污泥重金属的处理方法
前言
在20世纪初,由于全球人口密度还不高,现代化大工业也未普遍出现,因而那时的污水浓度很低、数量也较少。当这些污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正常地发挥它们的调节功能,靠自然界微生物的分解就可以达到自动处理。但在人口密度提高,工业发达后,污水浓度和排放量不断增加。巨大数量的含重金属废水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靠自然界微生物的分解自动处理已经不可能了。这就必须进行人工处理。当前我国虽然有些地方对废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或初步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水中的各种指标还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所以目前我国的各大流域和各大湖泊、海洋水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辽河流域、淮河流域、滇池、太湖、巢湖、渤海、胶东湾等地区的水污染尤为严重。由此可见对废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上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主要是物理化学法,如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氧化还原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二次污染严重,处理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为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寻找新的方法。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活性污泥法不宜用来处理重金属废水,因为重金属废水中有机物质较少,而且重金属对污泥中的微生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但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造现行的活性污泥法可以处理重金属废水。向生活污水注入空气进行曝气,每天保留沉淀物,更换新鲜污水。这样,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在污水中即将形成一种呈黄褐色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这种絮凝体就是称为“活性污泥”的生物污泥。活性污泥法处理重金属废水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能力的污泥颗粒来完成的。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活性污泥法,主要是用于去除溶解性和胶体有机物。效率较好的是生物膜法,在特殊行业废水的处理中应用最为常见。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不论是哪一种,活性污泥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胶体、悬浮物构成的结构复杂的肉眼可见的绒絮状微生物共生体。这样的共生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很多的污染物,可以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
活性污泥法是指利用人工驯化培养的菌胶团 ——带粘性的,薄膜状的微生物团块,在人工强化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生长,分解氧化污水中可降解的有机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是采用人工曝气的手段,使栖息有大量微生物群的絮状泥粒均匀分散并悬浮在反应器中,与废水充分接触,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徽生物利用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进行同化合成和异化分解的代谢活动。
活性污泥法的主要问题是产生大量剩余的污泥,需要用其它办法处理。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成分氮、磷、钾等元素,有机物的浓度一般为60% ~70% ,其含量高于农家肥,是肥田、改良土壤、园林绿化建设的好材料。但是.污泥中也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卵,以及铜、铝、锌、铬、砷、汞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二晤英、放射性元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 ,如果利用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当前,处理污泥中的重金属方法主要有生物处理方法和非生物处理方法。前者成本较低,效果明显,但所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操作烦琐。而对于后者的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 污泥中的重金属赋存形态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而且在更大程度上由其分布形态所决定。关于重金属元素在污泥中的赋存形态研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倍受科学家的关注。研究表明,不同原料、pH值、堆肥工艺过程及堆制时间等,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不同;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的重金属形态分布也不同 。以七态分级法、五态分级法和三态分级法应用较多 。Tessier等的五步提取法应用最为广泛 。他们将固体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分为五种形态:可交换的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前三种形态稳定性差,易释放而影响环境,后两种形态则稳定性强 。由于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结果难以比较,欧共体标准测试分析委员会提出了一种三步提取法,简称BCR法 ,该方法非常适合于ICP分析 。目前,对重金属元素形态的分析重点,是确定重金属元素的活性形态及其影响。
2 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处理方法
2.1 电化学方法
电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污泥中的重金属。基本做法是将电极插入土壤,加上直流电,以地下水或外加电解质作电解液。主要反应是阳极放氧和阴极放氢,重金属离子通过电迁移、对流和扩散的形式在土壤中运动,最后在阴极沉积而除去。目前,在重金属污泥处理中,应用较多的电化学方法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