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的实验….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23 / NUMPAGES23
阜 阳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阅读疗法在初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 FJK14019)
阅读疗法矫正初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实验报告
太和县桑营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执笔:高洁 审定:贾颖
阅读疗法矫正初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实验报告
太和县桑营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执笔:高洁 审定:贾颖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矫正厌学初中生的方法——阅读疗法。方法: 以七、八年级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中筛查抽取89名被试作为实验组,进行8周的阅读干预实验。选择七(1)、七(4)和八(2)、八(4)未被检测出的学生(非厌学学生87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被试组前测、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P<0.00),厌学程度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的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结论: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效果良好,值得普及推广。
关键词:阅读疗法;厌学初中生;心辅学文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学习本应是此阶段的人生使命。根据我校现状和已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厌学人数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八年级是重灾区。在初中时期采取干预防控措施,有必要而且非常紧要!
本课题以当前教育热点而又突出问题——初中生厌学问题为核心,以最新而又最便捷的辅导方法——阅读疗法为载体,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不仅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新途径;而且对整体教育教学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研究视角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阅读治疗在西方国家最初属于医学和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后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辅助疗法,逐渐被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的认可。随着阅读疗法的发展及其在学校心理学中的应用,借助阅读矫正学生厌学问题将成为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力量。
(2)研究现状
厌学原因的探讨比较多,针对性的干预研究较少。干预模式以: 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干预方面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为主。目前,干预的个案研究与大样本研究文献多为心理学模式( 除两个为医学模式外),教育学干预模式的研究文献 尚限于经验思辨。
通过阅读疗法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研究,探求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阅读治疗策略;构建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阅读矫正干预模式。同时充分开发或鉴定用于矫正厌学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文章),实现这方面心理辅导资源共享,达到一次播种、连续收益的目的。
本课题不仅拓展了阅读疗法的应用范围;而且丰富了厌学研究理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3)厌学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在使用厌学这 一概念时至少存在 3种不同的界定。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偏离学习行为,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甚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厌学特征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体,即有内在与外在的表现。
周文斌的思考,把厌学定义引向新境界,他“根据态度构成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来看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实际上,他把厌学定义回归心理学领域,即厌学心理过程“知、情、意”,其中“意”就是意志,行为倾向。
大家逐渐认识到厌学是一个从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利兵等根据学生厌学的表现程度,把厌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对厌学者属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目前从零星的思想积淀中,可以看出厌学的定义由“笼统”走向“确切”;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区分较为合适。“知、情、意”是内在的东西,“行”是外在的表现。内在的心理过程,不容易看出来;从外在行为表现上看,厌学、逃学、辍学是三个临界点,作为划分厌学程度的依据比较明白。这样以来,厌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了,狭义的厌学就是指轻度的,广义的厌学包括厌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了进一步区分“轻度、中度、重度”之间的界限,结合学生日常情况,列出细微差别在下表中呈现出来,以供同仁参考。(见下表1)
表1 厌学心理行为程度划分
分类
维度轻度中度重度厌学逃学辍学内部
状态
(心理)认知模糊不接纳排斥情感不情愿厌倦厌恶意志薄弱削弱崩塌外在
状态
(行为)行为敷衍、懒散、拖拉、经常被逼迫补作业偷工减料、逃避作业、不做作业对抗、放弃学业(4)研究假设
王波在《阅读疗法原理》一书中讲到:阅读疗法有着心理学、生理学的的科学基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