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与构建动态过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族群认同与构建动态过程
位于“藏彝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陇南地区宕昌县,历来是多族群及其文化交汇、融合、冲撞频频发生的地带。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介绍了当地政府、知识分子和宕昌藏族自己对于宕昌藏族族群身份的争论,分析了历史上和当今宕昌地区族群认同与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论证了族群认同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共同作用下的一个不断重构的主观动态过程。
关键词:族群 认同 构建 动态过程
作者艾菊红,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宕昌县地处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北部,东邻礼县,西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迭部,南连武都,北依岷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宕昌县现有25个乡镇,包括一个藏族乡,居住着汉、藏、回三个民族共29.3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有42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6%。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这里处于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的交错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宕昌县的藏族就居住在县城周围的山谷深沟之间,主要分布在属城关镇管辖的官鹅沟、属新城子藏族乡管辖的大河坝沟以及分属新城子和临江铺乡管辖的川坪沟,其中藏族人口最多的两条沟分别是官鹅沟和大河坝沟,地势都为西南高,东北低。位于两沟西南端的马鬃岗梁是宕昌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边界,两县藏族翻越马鬃岗梁即可方便地往来。
据清康熙年间修撰的《岷州志》记载:“宕昌:古羌戎地。后魏时魏宕昌羌地。后周天和初,平羌,置宕州。陈天嘉初设宕州总管府。隋开皇初废府置宕昌郡,领县三,日怀道、良恭、和戎,复以成州之潭水属焉。唐天宝初改为怀道郡,后陷吐蕃。宋熙宁中收复,筑宕昌堡,属岷州,今为宕昌里。”这寥寥数语,勾画出了宕昌的历史发展轨迹。
西晋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有梁勤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勤孙弥忽,世祖初,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世祖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由此可知,粱勤的孙子梁弥忽正式建立了宕昌国,统辖范围包括今宕昌、临潭、西和、礼县、天水、武山、岷县、迭部、松茂等地。
从宕昌县的地理位置来看,它正好处在那条纵贯南北的“藏彝走廊”的东北部。自古以来,这条走廊就是民族迁徙的通道:其东部是强大的汉文化势力,西部则是崛起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文明,西北部还有伊斯兰文明。于是多族群及其文化的交汇、融合、冲撞就在这里频频发生,形成了族群与文化复杂多样的特征。
即使到现在,由于宕昌藏族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人们对其族群身份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学界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古代昌人之后”,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藏化了的古宕昌羌人。顾颉刚先生曾提出:“甘肃本氐羌所居,惟迄今则氐羌已同化于汉人,其未同化汉者,亦同化于藏,而称之日番。”然而除了西北民族大学的杨士宏教授曾在当地做过语言调查,提出宕昌藏语属于安多方言的第三语音层之外,学界对于宕昌藏族的社会文化和族群身份还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使宕昌藏族的族群身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于2005年夏和2007年春两次赴陇南宕昌县进行田野调查,为期两个多月,比较深入和详细地了解了目前关于宕昌藏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变化情况。
一、羌藏之争:政府、地方知识分子与乡民
宕昌古为羌人所居之地,宕昌羌人还曾经建立过见诸史册的宕昌国。那么,如今居住在宕昌的藏族和古宕昌羌人之间有没有关系,这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猜测与联想的问题。宕昌当地政府、知识分子以及宕昌藏族自己对于宕昌藏族的族群归属问题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当地政府的观点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振兴当地经济,谋求当地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宕昌藏族传统的生计方式以农耕为主,辅以少量的林业经济。但从1999年宕昌县的多条山沟开始实行退耕还林之后,宕昌藏族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民众的生存问题自然成为政府更为关注的事情。虽然宕昌藏族居住的地区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当地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又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无疑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不过,宕昌的藏族与其他地区的藏族相比,特点并不明显,如果以藏族风情来招徕游客,势必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如果以羌族风情来招徕游客,则除了相对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外,还可借助“祖先”的辉煌,毕竟古宕昌羌人曾经建立过见诸史册的王国。因此,把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与当地历史结合起来,就成为当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一种策略。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当地政府将宕昌藏族作为古羌人后裔来看待,并为这种认同做了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在宕昌县开发官鹅沟的旅游规划中,为官鹅沟设计的形象就是“翠峡玉瀑”、“羌藏古国”。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