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部分猪场回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效果的观察.docx

发布:2025-03-07约1.3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东部分猪场回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效果的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PPE),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猪肠道疾病,对猪群健康和养殖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根据研究,广东地区部分猪场回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感染率较高,且存在显著的流行特征。

1.感染率与分布

在2009年至2014年间,一项针对广东20个规模化猪场的调查中,共检测了724份粪便样品,阳性率达到55.66%。其中,不同饲养阶段的猪感染情况有所不同,仔猪在4周龄时即可检测到感染,8至10周龄为感染的主要起始阶段,12至14周龄达到感染高峰期。

2.潜在影响因素

回肠炎的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饲养管理:如饲养密度过高、环境卫生差、饲料霉变等。

应激反应:转群、混群、温差变化等应激因素会加重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会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防治效果的观察

1.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泰万菌素、地美硝唑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回肠炎。在感染初期,通过拌料方式连续使用15天,可显著降低感染率。

个体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猪,可通过肌肉注射抗菌药物(如回肠康)和止血敏进行快速治疗,同时辅以补液以缓解脱水症状。

2.饲养管理优化

改善环境卫生: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科学饲喂: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饲料。

减少应激:通过合理的转群和疫苗接种程序,降低猪群的应激反应。

3.预防性措施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针对胞内劳森菌的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全进全出模式: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避免不同批次猪只间的交叉感染。

4.成功案例

广东部分猪场回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效果的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PPE),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猪肠道疾病,对猪群健康和养殖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根据研究,广东地区部分猪场回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感染率较高,且存在显著的流行特征。

1.感染率与分布

在2009年至2014年间,一项针对广东20个规模化猪场的调查中,共检测了724份粪便样品,阳性率达到55.66%。其中,不同饲养阶段的猪感染情况有所不同,仔猪在4周龄时即可检测到感染,8至10周龄为感染的主要起始阶段,12至14周龄达到感染高峰期。

2.潜在影响因素

回肠炎的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饲养管理:如饲养密度过高、环境卫生差、饲料霉变等。

应激反应:转群、混群、温差变化等应激因素会加重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会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防治效果的观察

2.饲养管理优化

改善环境卫生: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科学饲喂: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饲料。

减少应激:通过合理的转群和疫苗接种程序,降低猪群的应激反应。

3.预防性措施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针对胞内劳森菌的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全进全出模式: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避免不同批次猪只间的交叉感染。

4.成功案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