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现状的认识.docx
PAGE
1-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现状的认识
一、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背景
(1)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提高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快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涉及面广,包括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明确了各部门、各层级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应急信息平台、应急救援装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实践。
(3)然而,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地区应急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应急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应急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应急救援力量分散,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此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应急救援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应急管理公众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二、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现状
(1)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应急管理体系覆盖率达到98%以上,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在自然灾害应对方面,全国共建成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2000余个,储备物资总价值超过1000亿元。例如,在2020年湖北武汉疫情期间,我国迅速调动全国力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体系,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
(2)在事故灾难应对方面,我国已建立覆盖煤矿、化工、消防、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共组织应急救援行动2.5万次,成功处置各类事故灾难1.8万起。以2019年山东寿光洪涝灾害为例,我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投入救援力量近万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万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3年,全国共设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3000余个,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2023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我国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核酸检测网络,日均检测能力超过1000万份,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应急管理合作,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共同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挑战与对策
(1)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据统计,我国城市人口已超过8亿,其中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例如,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后,城市应急救援面临交通拥堵、通信中断等多重困难。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强城市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急救援能力。
(2)其次,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还需应对跨区域、跨部门协作的难题。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协同作战。然而,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尚不完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应急资源配置,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3)第三,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还面临应急救援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挑战。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提升,对高素质应急救援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应急救援人才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应急救援队伍人员总数约为30万人,而实际需求至少是目前的2-3倍。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大应急救援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应急救援人才,提升我国应急救援队伍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