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物理选修3-4电磁波知识点总结.docx

发布:2019-07-04约5.9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理记背材料 第二章 机械波 PAGE 6 第二章第一节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以绳波为例) (1)绳上的各小段可以看做质点. (2)由于绳中各部分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弹力联系着,先运动的质点 带动后一个质点的运动,依次传递,使振动状态在绳上传播. 2.介质 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 3.机械波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产生的条件 ①要有引起初始振动的装置,即波源. 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介质_. (3)机械波的特点 ①前面质点带动后面质点的振动,后面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离波源越远,质点的振动越_滞后_. ②各质点振动周期都与波源振动_相同_. ③介质中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_. ④波传播的是 振动 这种形式,而介质的每个质点只在自己的 平衡位置 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⑤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在传递 能量 ,而且可以传递信息__. 1.波的分类 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常将波分为 横波 和 纵波 . 2.横波 (1)定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 垂直 的波. (2)标识性物理量 ①波峰:凸起来的 最高 处. (质点振动位移正向最大处) ②波谷:凹下去的 最低 处. (质点振动位移负向最大处) 3.纵波 (1)定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 (2)标识性物理量 ①密部:介质中质点分布 密集 的部分. ②疏部:介质中质点分布 稀疏 的部分. 4.简谐波 如果传播的振动是简谐运动,这种波叫做简谐波. 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 (1)质点的“守位性”: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震动,并不随波迁移。 (2) “相同性”:介质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与波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相同,而且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也相同,即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 (3)“滞后性”: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即离波源近的质点振动开始越早,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开始越晚。 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其运动特点可用三句话来描述: (1)先振动的质点带动后振动的质点; (2)后振动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 (3)后振动的质点的振动状态落后于先振动的质点. 概括起来就是“带动、重复、落后”. 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反之亦然. 判断方法一:带动法 由波的形成原理可知,后振动的质点总是重复先振动质点的运动,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而判断质点振动方向时,可在波源一侧找与该质点距离较近的前一质点,如果前一质点在该质点下方,则该质点将向下运动(力求重复前面质点的运动),否则该质点向上运动. 判断方法二:上下坡法 如图5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的质点向下振动,如A、D、E;“下坡”的质点向上振动,如B、C、F、G、H. 判断方法三:同侧法 如图6所示,波形图上表示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的箭头在图像同侧. 第二节 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1.波长 (1)定义: 沿波的传播方向,任意两个 相邻的同相振动(也称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的质点之间的距离(包含 一个 “完整的波”),叫做波的波长,常用λ表示. (2)横波中任意两个 相邻 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就是横波的波长.纵波中任意两个 相邻 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就是纵波的波长. 2.振幅 (1)定义:在波动中,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位移 ,即其振动的振幅,也称为 波的 振幅. (2)波的振幅大小是波所传播 能量大小 的直接量度. 3.频率 (1)定义: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振动的频率都 相同 ,这个频率被称为波的频率. (2)波的频率等于 波源 振动的频率,与介质的种类 无关 . (3)频率与周期的关系:f=_1T__或f·T= 1 1.波速:机械波在 介质 中的传播速度. (1)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 (2)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3)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这一关系虽从机械波得到,但对其他形式的波(电磁波、光波)也成立 2.波速的决定因素:由 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3.波速、波长、周期(频率)的关系:v=_λT__或v= λf 4.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决定因素 (1)波速由介质决定,与波的频率、波长无关. (2)周期和频率取决于 波源 ,而与v、λ无直接关系. (3)波长由 波速 和 频率 共同决定.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