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对现代大学管理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仁爱思想对现代大学管理启示
摘 要:孔子是教育史上的“至圣先师”,他创立了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并将其贯穿实践于孔子私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孔子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将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形式,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这些做法不但在当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现代大学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学管理;人性化原则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33-03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倾毕生精力于教育:周游列国而布道,开创私学而育人,编纂典籍而教儒。可以说,他既是教师,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索的教育家。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便是对他教育管理成果的极大肯定。孔子私学的辉煌成就,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但更重要的还是孔子基于仁爱思想的精心管理。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孔子私学管理中奉行的首要原则。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施行仁爱。如果做到了,则可由仁至于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 如果做不到,即使暂时得到了一定职位,也会失去它:“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在“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基于深刻的的人性观念,他以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形式,注重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成果卓著。这些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先贤独步,对于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管理来说,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和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管理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性的认识必然会成为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孔子以仁爱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性”指性情、本质,即人的天赋本性,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所谓善恶之别的。但在人类相似的本性之上,又潜藏着发展为善或恶的可能性,即“习相远也”。 如果说“性”是先天性的,那么“习”则是指后天所得的,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但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不同,经过后天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拉开了距离。就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四书集注》) 这在《论语》中有多处体现,如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性相近”可以说是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它源自于孔子长期观察和实践的总结。他一方面看到了人类本性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不同之处。正如我们日常生活所见,人性相近,但个体的天资禀赋又有诸多差异:有的人天资聪颖、机灵活跃,有的人天资鲁钝,木讷迟缓。因此,总体上说来,孔子对人性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他既看到了人类的共同性,也看到了个体的差异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挥,通过教和学,使人们抑恶扬善,变化气质,成就人生。这样的人性认识为孔子教学实践中培养目标的设立、管理制度的实行、学生管理的实践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奠定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仁爱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实践
1.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仁爱天下的“君子”,他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因此,他的管理始终服务于教育的培养目标,激励学生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肩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
“君子”首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君子之仕一也,行其义也。”(《微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要为崇高目标而努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治民以“庶之”、“富之”、“教之” (《子路》);要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泰伯》)
其次,“君子”必须具备良好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要通过读书学习来获得能力,理解责任:“工欲善其利,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为政要存志高远,出于公心:“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为政要爱惜民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为政要注重道德教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矣。”(《为政》)在用人方面则应做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