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离我们还有多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流”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们的企业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学大寨精神、创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几年来,经过广大员工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把项目建设推到了今天这个程度---一个矿井和电厂投了产,另一个矿井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虽然说也有可圈可点的业绩,但细细想来并不能过于乐观。我们喊了几年创一流,但大家心里也都清楚,我们距一流还差得远。
到底差多远呢?对这个问题如果估计过高,就会让人盲目乐观、骄傲自满;而估计过低,则会让人悲观沮丧、失去信心。与一流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且不去说,能够直观感觉到的是有太多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还没完全消化掉,有多项指标还不够理想,很多员工包括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面对小小的成绩有人居功、有人自傲、有人已开始浮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与一流的距离这一话题进行一下透析。就像当年我们的国家进行了真理大讨论为改革开放统一了思想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为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样,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指导出什么样的实践。怎样清醒地认识差距从而使我们的头脑不要发热,如何坚定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最大的合力,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将这个差距逐步缩小从而使我们真正迈上一流台阶,是我们每一位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都应该仔细思考的。我们与一流的差距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细节反映出的不足
有句话叫做观一斑而窥全豹,说的就是通过对某个点的观察即可略知全局。举几个例子:看一个企业搞的好不好,不要看他整洁的办公室和明光光的各类场所,只要到卫生间走一趟,基本可以了解大概情况。因为那里是没人能亲自监督的场所,所以是企业管理是否到位和员工素质的一个缩影;我们办公楼的洗手池中时有残茶,说明有的人道德水准太低,他应该不会不知道那是会堵下水的,而之所以会把残茶倒在那里,因为处理堵塞不是他的事;工作之余大家都在干什么业余时间社会上的一些细节也能反映出当地人的基本素质,比如公路上发生堵车大多是因为司机不守秩序造成的,只要前方稍有迟滞,司机们就争先恐后地往前夹塞,为了多前进几米几十米不惜把对方的路也堵上,结果不该发生的堵车就堵了。马路本来不宽,停车时不靠边,造成其他人的不便,还有乱扔垃圾、不分场合大声喧哗,等等。不文明行为的背后是心底的自私。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窥见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决定成败兴衰的。社会上的人都有素质,这个社会就发达,企业里的人都有素质,这个企业就一定兴旺!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自身或身边有没有上述类似现象呢?
二、人才蓄水池还不够充盈
根据总裁提出的创一流的战略目标,我们把它分解成了三个部分,就是:人才队伍一流、单项指标一流和管理手段一流,其中人才队伍一流是关键。几年来,虽然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了一批精业、敬业的员工,但我们在用人时还是捉襟见肘,有时确实处于用之不满意、不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这样的尴尬境地,无奈只能矬子里拔大个。曾经有个兄弟单位的领导在介绍情况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说他那里有个总工程师因为中午招待煤炭局来检查的人喝了酒,违反了中午禁酒的规定被免职。我说,我那里截然相反。我们那中午也禁止喝酒,如果没有外来领导或必须招待的客人,是不许喝酒的,不能哥几个一时来了酒兴就窝里斗一场。但在招待上级领导或客人时得以把客人陪好、陪尽兴为原则,感情沟通不到位给将来的工作造成影响不行。只要客人有兴致,陪同的就要全力以赴。退一步讲,一个总工程师,只要他犯的不是严重的技术错误,我们也舍不得轻易免掉他,因为这个岗位可能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人来。人才数量的不足还带来很多客观上的弊端,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提高的动力不足。所以,我们还要大量引进人才,打造人才,形成竞争机制,建立学习型企业,使更多的人在我们企业这所学校里磨练成人才。
三、口号变成行动
每个企业大都有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们把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提炼出精辟的语言,类似于人的座右铭,用以激励员工。这些精辟的语言,贴在墙上就是标语,喊在嘴上就是口号。应该说这些口号是企业战略和文化的浓缩版,如果真正按口号实施,企业应该没有不兴旺的道理。
前不久路过一处人去楼空的荒芜院落,院内一栋没门没窗的破楼上还赫然立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励精图治、争创一流,让我驻足呆望了好久。励精图治,多么令人激情澎湃的纲领!争创一流,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目标!从前在这里的人们一定有过梦想、有过期望、也有过忙忙碌碌的奋斗,可眼前的荒凉证明,他们有可能把这宏伟的目标只喊在了嘴上、挂在了墙上,没有根植在员工的心里,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所以他们成了曾经闪耀的流星,光芒过后即消失得无影无踪。由此想到我们的企业,也在争创一流,几年忙碌下来似乎也有了点业绩,但将来我们会不会也成为人们追忆的流星了呢?口号好不好不能说不重要,而关键是看你是否把口号落实到了行动中,是否把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贯彻到具体的细节步骤里。就象指挥一场战争,决定胜负的不光是你的战略意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