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砂土地震液化工程地质.ppt

发布:2017-09-04约4.62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任意深度两点z1和z2之间的水头差h可以从下式求出 h=(ρm-ρw)(z2-z1)/ρw 这两点之间的水力梯度为, I=h/(z2-z1)= (ρm-ρw)/ρw=ρ′/ρw (3—5) 此水力梯度即为完全液化的临界水力梯度。 在这个梯度作用下,砂粒就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中发生液化,地面喷砂冒水,随之超孔隙水压力得到消散。 当地表有不透水的粘土盖层时,只有超孔隙水压力超过盖层强度或盖层有裂缝时,才能沿裂缝产生喷砂冒水, 3.3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饱和砂土和地震是发生振动液化的必备条件。 土的类型及性质 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 地震动的强度及历时。 土的类型及性质 土的类型及性质是砂土液化的内因。 宏观考察资料表明,极易液化土的特征是:平均粒度0.02-0.10mm,?=2-8,粘粒含量10% 粉细砂土最易液化,避随着地震烈度的增高,亚砂土,轻亚粘土、中砂土等也会发生液化。 国内外对地震液化喷出物作了大量的粒度分析和统计工作。 我国对邢台、通海和海城地震砂土液化的78件喷砂样品粒度分析表明,粉、细砂土占57.7%,亚砂土(Ip7)占34.6%,中粗砂土及轻亚粘土(Ip=7-10)占7.7%,而且全部发生在烈度为Ⅸ度区内。 唐山地震时天津市区为Ⅶ度区,出现许多亚砂土和轻亚粘土液化现象。 其界限是:粉粒含量大于40%,极易液化;粘牲含量大于12.5%,则极难液化.粉粒含量大有助于液化,粘粒含量大则不易液化。 ★密实度 松砂极易液化,密砂不易液化。相对密度Dr50%时,很易液化,Dr80%时,不易液化。 ★成因及年代 多为冲积成因的粉细砂土,如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沉积年代较新:结构松散、含水量丰富、地下水位浅 根据我国一些地区液化土层的统计资料;最易发生液化的粒度组成特征值是:平均粒径(d50)为0.02—0.10mm,不均粒系数(η)为2-8,粘粒含量小于10%。 相对密度Dr,作为判别砂土掖化可能性的指标。 式中:e为天然孔隙比:emax和emin分别为最大、最小孔隙比。 一般的情况是,Dr50%时砂土在振动作用下很快液化; Dr80%时不易液化。据海城地震的统计资料,砂土的Dr55%,Ⅶ度区不发生液化; Dr>70%,Ⅷ度区也不液化; 饱水砂土的成因和堆积年代对液化的影响 近20多年来报道的大范围砂土地震液化的地点,多位于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和近期河床堆积物区。 这些地区的沉积物一般是在历史时期内形成构,主要为冲积成因的粉、细砂土,结构疏松,且地下水埋深很浅。 唐山地震引起的大范围砂土液化区,位于冀东沿海平原,绝大部分是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5000年)以来形成的,其中又以滦河河口三角洲为主。 二、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 饱和砂层埋藏条件主要包括饱水砂层的厚度,砂层上非液化粘性土层厚度以及地下水埋深这三方面,它们决定了超孔隙水压力和有效覆盖压力的大小。 饱水砂层愈厚,地震变密时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愈大。 当液化砂层埋藏较深,上覆以较厚的非液化粘性土层时抑制了液化,而直接出露地表的饱水砂层最易于液化。 一般饱水砂层埋深大于20m时难于液化,可以把液化最大地下水埋深定为5m,因为当地下水埋深为3-4m时,液化现象很少。 三、地震动的强度及历时 地震动的强度和历时是砂土液化的动力.显然,地震愈强,历时愈长,则愈易引起砂土液化;且波及范围愈广,破坏愈严重。 评价地震动强度的方法有两种:统计的方法及理论计算的方法。 1)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是一种简单评价的方法。可液化砂土的平均粒径(d50)范围愈大,其相对密度(Dr)也愈大,在Ⅶ、Ⅷ、Ⅸ度烈度区可能液化砂土的d50分别为0.05—0.15、0.03—0.25、0.015—0.5mm。 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表示其关系, lgR=0.77M-3.6 (3-7) 式中,M为震级(一般M6);R为液化最远点的震中距(Km)。 砂土地震液化工程地质 3.1 概述 3.2 砂土地震液化的机理 3.3 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3.4 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 3.5 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 3.1概述 一、定义 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称为砂土液化(sand liquefaetion)或振动液化。 地震导致砂土液化往往是区域性的,可使广大地域内的建筑物遭受毁坏 地點:彰化縣伸港鄉大肚溪土壤液化 921集集大地震,員林、南投、大肚溪以及台中港等地區,都有土壤液化的現象,導致地層下陷、噴砂,房屋倒塌、傾斜、破壞的情形。陷落的情形。 彰化縣伸港鄉大肚溪土壤化 彰化縣伸港鄉的大肚溪口,南側河道高灘地部份,其噴砂口的形狀好像火山口,從底下湧出的泥砂,成輻射狀向四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