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信用社信贷基础知识训练讲解.ppt

发布:2018-09-12约1.05万字共9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娄底办事处 员工培训讲义 信贷基础知识 讲授人:李逗生 一、信贷基础理论 (一)信贷的含义 信贷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从本质上说,信贷是在不改变商品和货币的所有权的基础上,以取得利息收入为目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使用权的一种信用活动。 广义的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题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 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贷放行为。 (二)信贷业务 1、概念:银行利用自身实力或信誉为客户提供资金融通,并以客户支付融通资金的利息、费用和偿还本金或最终承担债务为条件,对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的总称,包括贷款、贴现、承兑、信用证、担保等或有资产业务。 2、分类:表内业务(贷款、贴现)和表外业务(承兑、信用证、担保等或有资产业务) (三)信贷的基本特征 1、偿还性: 存款有存有取,贷款有借有还,且均需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是信贷的重要特征。 2、周转性: 任何存贷款都是不断周转的,如果存款存取中断,贷款收放中断,信贷也就中断。 3、融通性: 存款存存取取,贷款收收放放,信贷通过存贷过程对社会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灵活调计,在各经济单位间相互融通。 4、效益性:以取得利息收入为目的。 (四)信贷资金的构成 1、信贷资金的来源:自有资金、各项存款、各项借款、结算中资金。 2、信贷资金的运用: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一般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同业存款、结算备付金、各项贷款、投资、其他资金运用(贴现、租赁、不动产等)。 (五)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 关系 1、信贷资金来源决定信贷资金运用。 2、信贷资金运用能创造新的信贷资金来源。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 基本规定 (一)贷款业务的分类 贷款是指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申请,对其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1、按贷款期限划分,分为短期贷款【1年(含)以下】、中期贷款【1年以上5年以下(含)】和长期贷款【五年以上10年以下】。 2、按贷款用途划分,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原则上1年,固定资产贷款一般3年以内,最长不超过五年,且要从严掌握,主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3、按贷款方式划分,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4、按贷款自主权划分,分为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 5、按贷款风险程度划分,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 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预计损失区间为0。 关注贷款:存在不利影响因素,有能力偿还贷款。预计损失区间为0。 次级贷款: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可能造成一定损失。预计损失区间10%。 可疑贷款:可能会造成较大损失。预计损失区间为10%-90%。 损失贷款:采取一切措施后,肯定造成较大损失。预计损失区间为90%以上。 (二)信贷管理基本原则 信用社信贷业务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区域产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坚持自主经营原则;坚持有效控制风险原则。 在此基础上,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应遵循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流动性原则。 信用社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能按预定期限收回信贷资金,或在不发生损失的状况下,将信贷资产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信用社必须保证贷款资产的正常流动,并使资产与负债在期限和规模上相匹配。 3、效益性原则。 信用社通过合理地运用信贷资金,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谋取利润最大化,力求信用社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利润率和股东收益最大化是信用社效益性最根本的体现。信用社追求盈利既是信用社改进服务、不断拓展业务经营的内在动力,也是信用社充实资本、增强经营实力、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4、“三性”间的辩证关系。 “三性”均衡和统一是信贷经营管理追求的理想目标。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总体上看,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成正比的。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安全有保障,风险较小;但流动性与效益性存在着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一般盈利率较低,反之盈利率就高。 “三性”组合配置的法则:即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效益性。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效益性的前提和基础,追求效益性是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最终目标。 (三)信贷管理组织架构 1、县级联社 (1)县级联社理事会是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决策者,负责批准信贷工作制度、目标计划、决定授权、奖惩等重大事项。 (2)县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