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1. 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 岩浆岩:
a、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
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
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
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
e、 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
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
a、 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 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 砂土:
f、 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 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h、细砂:粒径大于0.25mm拆过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接近或超过鸡冠花籽粒大小。
i、 粉砂:大于0.074mm的颗粒超过75%,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较精盐稍细。
砂土结构粉:均粒、混粒;形状分:圆形、棱角形;构造分层状、交错状。
若砂土中含粘性土和碎石时,应描述分布情况和含量百分比,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砂土密实度分类如下表:
密实
中密
稍密
松散
砾砂、粗砂、中砂
e<0.60
0.6<e<0.75
0.75<e<0.85
e>0.85
细砂、粉砂
e<0.70
0.70<e<0.85
0.85<e<0.95
e>0.95
N63.5
50~30
30~15
15~10
<10
一般特征
分选性好、水下胶结
分选性较差、水下胶结
埋深不超过5m分选性好
在地表的无粘性土或风成的砂
砂土的湿度根据饱和度sr和野外特征分成三个等级:
a、 稍湿:sr≤50,呈松散,手摸稍有湿感。
b、 很湿:50<sr<80,手压可成形,手握可成团,放在纸上由湿痕。
c、 饱和:sr≥80,空隙中的水可自然渗出,在手上摇动成饼形。
6、粘性土:塑性指数Ip大于3的土(颗粒含量大于6%且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小于10%)。
Ip=Wl-Wp 液限-塑限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为: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密度。
按照工程土质特征和堆积时代可分为:
a、 老粘性土: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一般具有较高强度及较低压缩性。
b、 一般粘土:第四纪全新世Q4沉积的粘性土,但其在湖塘、沼泽、沟谷等地的工程性能较差,一般为欠固结结构,强度较低。
软土:系饱和软粘土,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压缩系数a1-2大于0.05cm2/kg,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0.3kg/cm2。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和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的粘性土。当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e小于1.5而大于1时为淤泥质土。定名时险些淤泥质,后写该土按照塑性指数分类的名称。
红粘土:碳酸盐类岩石经风化后残积坡积形成的褐红、棕红及黄褐色等的高塑性粘土,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0。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含水量w接近塑限wp,塑性指数Ip大于20,饱和度sr大于85%,压缩性低。
黄土: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