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矿区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doc

发布:2017-10-08约7.93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5 矿区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15.1 矿区共伴生资源概述 矿床内南、北两个矿带,共圈定铁及多金属矿体88个,南矿带以 铁为主,共伴生有锌、铅、银、钼、铜、金等矿产。北矿带以钴、金、铋、 铁矿为主。其中有锌铁矿体、锌矿体、铅锌复合矿体、铜锌矿体、铅矿体、铜矿体、金矿体、金钴铋复合矿体、金铋矿体、钴矿体、钼矿体。矿区内除铁资源外,其它共伴生矿种地质资源量详见表15-1。 表15-1 矿区内共伴生矿种地质资源量表 矿种 类别 矿石量(t) 品位(%) 金属量(t) 锌 333 7026236 1.73 121664 铅 333 3005821 1.39 41897 铜 334 50809 1.15 583 金 333 759051 4.86g/t 3691.76kg 334 546569 6.77 g/t 3703.03 kg 333+334 1305620 5.66 g/t 7394.79 kg 钴 333 215792 0.17 371.62 334 3281 0.15 4.88 333+334 219073 0.17 376.5 铋 333 330691 0.91 3020 钼 334 26592 0.23 60.63 需要说明的是:矿床中伴生的锌主要以锌铁矿体的形式存在,因铁矿 体及锌铁矿体不能分采,设计中将其纳入同一类型矿石进行考虑,随之锌 15 – 1 品位贫化至很低,无法回收利用;共生的铅、锌矿体的品位低,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暂时达不到回收利用的条件;铜矿体品位较低,加之矿体分散,难以集中采选处理,钼矿体规模小、矿量少,对于这部分资源设计暂时堆存,待矿石集中后视具体情况加以利用。金-钴-铋矿石矿量较多,品位尚可,但矿石性质复杂,难选难分。 15.2 金-钴-铋矿体特征 15.2.1 矿体特征 肯德可克矿区内目前发现的金、钴、铋矿体均产于北矿带中,共圈定35条矿体(群),每条矿体中按不同的矿种组合和空间分布规律分为多条矿脉。 ⅩⅩⅡ-1号矿体:是区内最大的金矿体,分布于北矿带8~16线,矿体长160m,厚度10.90m,延深160m,矿体分布于标高3804m~3949m的空间范围内,矿体呈透镜状,倾向北,倾角43°。 Ⅶ号矿体:分布于北矿带Ⅰ~8线间,为金、钴、铋复合矿体,矿体长300m,真厚度0.94~7.79m,平均3.65m,延深75m,矿体分布于标高3787~4114m的空间范围内,呈似层状、脉状,倾向北,倾角40°。矿石中金占金矿资源量的2.98%;钴占钴矿资源量的14.83%;铋占铋矿资源量的17.83%。 ⅩⅤ号矿体:分布于Ⅴ~16线,为金、铋复合矿体,矿体长525m,真厚1.03~7.34m,平均4.19m,延深160m,矿体分布于标高3935~4027m的空间范围内,呈透镜状,倾向北,倾向40°。金占金矿资源量的7.71%; 铋占铋矿资源量的18.38%。 单条金钴铋矿体形态呈似层状、条带状、脉状、透镜状产出,矿体长30~525m不等,厚0.82~10.9m,一般2~5m,平均品位Au1.10×10-6~9.89×10-6,单样最高54.53×10-6,Co0.022~0.30×10-2,单样最高1.100×10-2, Bi0.212~1.198×10-2,单样最高3.63×10-2。 15 – 2 矿体走向呈北西—北西西,倾向北,倾角一般为25°~58°之间。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变化较大。在走向上有分枝、复合现象,厚度变化系数为9%~65%;在倾向上具有尖灭再现、侧现、呈雁行斜列的特点。矿体矿化较均匀,品位变化中等,但规律性差,品位变化系数Au为37%~119%;Co为69%~132%,Bi为23%~94%。同一矿体成矿元素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从而造成金、钴、铋相互之间可共生,又可伴生,也可独立构成单矿种矿体。 15.2.2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辉铋矿、毒砂、自然铋、方钴矿、自然金、自然银等,金属矿物颗粒小,晶形差,辉铋矿与自然铋、辉砷镍矿关系密切,自然金与辉砷镍矿,黄铁矿关系密切,方钴矿与磁黄铁矿、辉砷镍矿、毒砂等关系密切。 自然铋与铋华关系密切且与辉铋矿共生在一起,自然铋的嵌布粒度一般为0.00587mm~0.0587mm。 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主要以不规则形态产出,有时呈 浑圆状,自然金与辉砷镍矿关系密切,有时与黄铁矿共生,主要以包体金的形式嵌布在辉砷镍矿及其集合体中。自然金的嵌布粒度较细,一般为0.00587mm~0.0176mm。 辉钴矿是矿石中钴的独立矿物,主要呈不规则他形集合体产出,辉钴 矿与辉砷镍矿关系密切,多以包体的形式嵌布于其中,或与辉砷镍矿构成连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