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下通论第四单元古书注释标点翻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 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 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⒑《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⒒《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⒓《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⒔《孟子》 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二 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
1传注体:
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先秦至汉代多用之,有“诂”、“训”、“传”、“注”、“笺”等多种体式:
①“诂”、“训”、“传”:
都有训解、注释、传述之意。从内容看,有侧重于叙事之原委和对古代文献思想内容的解说,如先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 ;有的侧重于解字释词,如汉毛亨《诗诂训传》,郑玄《论语训诂》,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等。
②“注”:
“注”有诠释的意思,取“灌注”义,与“传”等大致同。一般指首次注释,即所谓原注。如汉代郑玄的“三礼注”(《礼记》《周礼》《仪礼》)等。“注”体始于郑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
▲郑玄《周礼·大宰》注(节录):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注文)
③“笺”:
“笺”是较短小简约的注释,是后人在前人“传” “注”基础上的再注释,既注原文又注原注。如郑玄在《诗诂训传》基础上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毛诗笺》(节录):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檀声寘置也干厓也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笺云是谓君子之人不得进仕也○坎苦感反寘之豉反涟力缠反猗於宜反本作漪同(“笺云”前为毛传,后为郑笺,○后为后人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里找来的反切注音)
2 义疏体: 亦称注疏体
此类注释体例多为汉代以后的注释家所用。“义疏体”是一种 “经”、“注”兼释的体例。“义疏”就是疏通经文及注文的意思。“经”指经典原文,“注”指前人(多指汉代注释家)注释。“疏”又叫“正义”。如《春秋左传正义》就是唐·孔颖达在晋·杜预注的基础上对《春秋左氏传》作的疏(正义),是较典型的义疏体。
“义疏”的文字在唐代以前是和被疏的“经”、“传”分开刊行、各自成书的,宋代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