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之二村居
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流河学区小学
姓名:范卓慧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一年级
2.学科、教材版本:一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课时:古诗两首之二村居 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高鼎的《村居》是有别于《春晓》的另一番景象,另一番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三、教学策略: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思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体现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说、演、做和创造等手段,巩固所学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尊重个体,采用小组竞赛、教师示范、同桌互练、学生拓展运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自学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村居》教学案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一(3)班的孩子们,咱们开始上课。
情境导入
师:春天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儿,春天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儿,春天还是一首精妙绝伦的诗呢!
师:孩子们,来一起欣赏一幅春景画。画中有哪些景物?(从右往左慢慢看过去)。(板书)(杨柳、风筝、莺、小草、儿童、春烟等)……?
生5:还有三个小孩在放风筝。(你更了不起!不但会用量词还能说出他们在干什么?)
师:咱们把它们连起来说一遍怎么样?
春景画中有 ,有 ,有 ,还有 和 。
师:其实“柳树”又叫“杨柳”,“风筝”在古代叫“纸鸢”,它是三千年前,我们的木匠之祖鲁班发明的。
师:在这幅画里老师最喜欢杨柳,杨柳低垂着长长的,碧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起优美的舞蹈。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好柔美,好迷人啊!
师:你们喜欢什么?也像老师一样夸夸它。
生1:小草在快乐地长大。(师:你真懂小草的心)
生2:小草在和春姑娘说话。(师:真是个会想象的小天使)
生3:黄莺在飞翔。(学生补充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黄莺在歌唱。(师:黄莺一定最想对你歌唱)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景物你们没有发现,仔细看,我把春景画放远一点再远一点,你发现春景图变得怎么啦?
生:好像被什么东西蒙住了。
师:是什么呀?
生:……
师:这烟雾叫“春烟”。
师: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生: ……
师:是不是春烟的出现,让明媚的春光变得朦胧了,神秘了?
师:是啊!早春二月,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一样,万物开始复苏,小草悄悄地生长,黄莺自由地飞翔,在千里莺啼中,春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杨柳轻抚着周围的堤岸,在薄薄的、淡淡的春烟中陶醉了。乡间的孩子放学回家,一路沐浴金色的霞光,他们三五成群,迎着春风,互相追逐,放飞风筝。
师:孩子们这幅春景画美吗?(生:美)一百多年前,有位清代诗人高鼎居住在乡村,也看到了像这幅画一样美的春景,就忍不住写下了一首诗,叫《村居》板书:村居。
师:孩子们,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和我一起书空。(教师边说边写,“村”是平舌音,乡村有一棵棵树木,一寸寸水田。居,尸字头下面居住着一个古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生:(齐读,语速较快)《村居》,清·高鼎
师预设:a放慢速度,注意停顿,读——
b声音再清脆点儿,读—
c“清”和“鼎”是后鼻音。咱们再读一次?
师:真好听!
师:看《村居》这题目你猜诗人会写什么?
生:
师:恩,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我们可用扩词法来理解,“村”是()“居”是(),连起来就是(写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春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P13,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抽读:谁愿意读一读。
生1:(读诗)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字字准确、字字清楚响亮!读诗首先要做到这点。(跟我读“长”,翘舌音)谁也想试试?
生2(读诗)
师:这“醉”和“烟”读得真动听!这“醉”,啊!读得真陶醉!这“烟”,我好像看到了轻飘飘的感觉了。
师:谁再来读读?
生3(读诗)
师:小评委们来点评下。
师:评价地真好!你也来读读!
生4:(读诗)
师:读得怎么样?
生:
师:小朋友们古诗还有自己的节奏呢!你听。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