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壁式挡土墙施工.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扶壁式挡土墙施工一、1#-6#楼西侧扶壁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采用C35混凝土浇筑,挡土墙高度包括9米、11米、12.2米、13.3米、16.5米、17米、18米,沉降缝间距10~15m,地质条件变化处增设沉降缝,宽20m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塞入深度不小于200 mm,墙身砌筑时不得留有水平通缝,做到灰满缝严,保证挡墙的墙身的强度。m。二、工艺流程:见“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工艺流程图”扶壁式:采用C35混凝土浇筑。外包土工布及泄水孔应严格按图施工,保证排水顺畅。挡墙后面变形缝处铺满无纺长丝土工布(400g/m2),土工布宽600mm。三、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1、钢筋工程冷拉率:不大于设计规定;受力钢筋成型长度:+5mm,-10mm;弯起钢筋弯起点位置、高度:+20,0~-10mm;箍筋尺寸:0,-5mm;2、模板工程相邻两板表面高差:2mm垂直度:0.1H,且不大于6mm表面平整度:3mm㎜轴线位移:10mm模内尺寸:+3mm、-8mm预埋件、预留孔位移:10mm3、底板及侧墙砼工程砼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板平整度:8mm侧墙高度:±20mm墙面垂直度:15mm断面尺寸:+8mm、-10mm轴线位移:10mm4、施工方法a 施工测量(1)平面控制利用施工段内导线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法进行施工放样,并设纵横方向控制桩。(2)利用施工段内的水准控制网引测到挡土墙施工区域内控制桩位,经复核无误后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进行复测检查其准确性。(3)每次测量均需有完整详细记录,做到有测必记,作为主要的施工技术资料进行归档管理。b 基坑开挖(1)基坑采用机械、人工配合机械进行开挖施工。(2)基坑开挖严格按测量放线进行开挖,开挖时不得扰动基底土层,如发生超挖,必须采用级配砂砾石回填。(3)基坑开挖后及时浇捣砼垫层,避免基坑土被浸泡和防止边坡坍塌。根据土质情况,边坡采用自然放坡,特殊部位视具体情况采用钢板桩、木桩或砂袋等进行支护。(4)基坑开挖后在坑边设置截水沟或筑水捻,防止施工用水及雨水冲刷边坡引起边坡坍塌。c 钢筋工程(1)钢筋进场后必须按不同型号、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放,不得混杂,并应插标志牌以便识别。钢筋运输、存放应避免锈蚀、污染,露天堆放时要垫高并加以遮盖。钢筋表面有严重锈蚀麻坑、裂纹、夹砂和夹层等缺陷时,严禁使用。(2)钢筋必须在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试验室进行屈服点、抗拉强度、延伸量、冷弯试验及焊接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3)钢筋经调直除锈后,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有关规范要求下料。(4)钢筋加工可选在场内进行,加工棚设在基坑的一侧。(5)底板钢筋绑扎顺序:底板底层主筋→分布筋→支撑筋→顶层主筋→顶层分布筋(6)侧墙钢筋绑扎顺序:由于本次侧墙高度较高,在绑扎侧墙钢筋前必须先杂好钢筋帮扎架;因挡墙内侧基础较宽,钢筋绑扎架立杆只能立在基础内,因此在每个立柱上套φ75mmPVC管,以便以后拆架。侧墙钢筋其绑扎施工方法:为侧墙内侧竖向主筋→侧墙内侧横向分布筋→侧墙外侧竖向主筋→侧墙外侧横向分布筋。(7)为固定钢筋的骨架,底板、顶板和侧墙钢筋绑扎过程中,采用“几”字型φ12的钢筋设置支撑筋,间距为0.5m×0.5m。(8)钢筋绑扎完成后,必须报经质检、指挥部、设计院、监理等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砼浇筑作业。d 模板支撑侧墙采用斜撑边坡四排架搭设,立柱间距为0.6m,水平横杆步距为1m,斜撑为剪刀撑每四排设一道,间距1.0M,纵向连续设置。e 模板工程模板采用定型模板,采用6×10木方制成定型模板,2cm厚竹胶板基层,3mm厚榉木板贴面,要求表面平整,不变形,不翘曲,在拼装过程中随时检校垂直度,保证模板拼缝严密不漏浆。侧模安装时采用M16对拉杆(间距50cm×50cm)。f 砼工程(1)本工程挡土墙砼均采用商品砼,砼浇筑前必须进行配合比规定的预备试验并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使用。(2)砼浇筑前对所有支架、模板、钢筋预埋件按图纸进行检查,清理干净模内杂物,并使之不得有滞水、锯木、施工碎片及其它附属物,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不得进行砼浇筑作业。(3)挡土墙砼分两次浇捣(底板一次、墙体一次)。(4)施工期间,做好基坑排水工作,开挖排水沟及集水坑并粉水泥砂浆,使地下水面低于施工面300mm,严防地下砼强度降低。(5)浇筑砼的自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否则采用串筒或斜槽卸料,以防产生石堆积、砼离析等现象,从而影响砼质量。(6)浇筑砼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砼初凝前修整完好。(7)砼施工采用机械振捣,达到表面平整泛浆、无气泡排出为止。插点间距350mm,严防漏振、欠振、过振;底板顶板砼采用退浇法,采用插入式和平板式振动器振捣相结合,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砼的密实度。墙体采用斜
显示全部